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

20XX年高考专题复习――自然地理主要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1、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2、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恒星年:3656时9分10秒2、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例一.读经纬线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晨昏线,阴影与非阴影部分代表两个不同日期。

据此回答以下1-2题1.甲地时间为: A .9时 B .12时 C .21时 D .15时2.若图中的日期是7日和8日,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 .1月7日4时 B .1月8日11时 C .7月7日11时 D .7月8日4时 3、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º;夜长=夜弧弧度/15º。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则地球各地日出东北(如上图O 点的日出方向),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太阳直射赤道,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⑤判断太阳直射点直射纬度和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如右图直射纬度X 和出现极昼最低纬度Y ,X =90º-Y );直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也是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

例二.下图中bac 为晨昏线,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图中ab 为晨线,按区时计算与a 点日期不同的范围是 A. 110°W 向西至180° B. 112.5°W 向西至180° C. 97.5°E 向西至180° D. 67.5°W 向东至180° 4.如果图中ac 为晨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澳大利亚正值小麦收割季节 B .我国华北平原土壤表层盐份含量最低 C. 南极地区出现“南极臭氧洞”D .由斯里兰卡驶向马六甲海峡的轮船逆风逆水 5.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图中a 点 A .将向北移动B .目前所在纬线的自转线速度将减小C .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最长昼与最短昼的差值将减小D .目前所在纬线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将增大C.晨昏线与日照图例三.如图,OA为东西半球分界线,图幅范围在东半球,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

(2)D 此时太阳高度角为 。

(3)此时北京时间为 。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转越明显。

5、昼夜长短的规律太阳直射哪一半球,哪一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则昼短夜长,极圈内出现极夜。

昼长参照时间如图: 6、(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和规律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例四.下图为某经线圈上部分地区纬度与太阳高度关系图,其中X >0,据图回答6—8题。

6.若X=90°,北京时间为14:00,则Y 的经度为A .90°EB .150°EC .90°WD .30°W 7.若Y 点在赤道上,下列现象描述可能正确的是A .正值我国“雪龙一号南极考察季节B .华北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 .黄梅时节家家雨D .天山四季牧场上牲畜所处海拔最高 8.若M 点在赤道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M 、N 点之间纬度值差等于经度差B .Y 为极点C .X 的最大值为66.5°D .此日可能昼夜平分 三、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受热 受热 冷却低 高 低 等压面(线)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2、三圈环流形成规律A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B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例五.9.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0º 30° 60 ° 90º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5①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 、赤道低气压控制;b 、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 、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 、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 、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 、东侧暖流通过;c 、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 、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

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从热带吹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⑥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

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例六.下面是一幅世界地图的一段纬线,P 点以东是海洋,Q 点以西是海洋,S 和T 之间为某一海域,判断10~12题。

10.S 一T 之间的海域是A .波斯湾B 、墨西哥湾C .莫桑比克海峡D .红海 11.实际观测表明,P 海岸降水明显多于T 海岸,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 .洋流B .地形C .季风D .气压带、风带 12.Q 沿岸地区的自然带是A .热带荒漠带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 .热带草原带D .热带雨林带6、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锋面系统(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冷锋、暖锋的识别: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锋面气旋:(1(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例七.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

甲地气压为990百帕,乙地气压为1010百帕。

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与上图天气系统相符的是14.有关甲、乙、丙、丁四城市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城市肯定是晴朗天气BC .丙城市吹偏南风D 四、水循环规律 (1)河流补给规律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2)水循环规律A .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B 一是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与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三是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如:海洋→陆地的水汽输送量=陆地→海洋的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海洋上降水量=海洋上的蒸发量+来自陆地的径流量; 陆地上降水量=陆地上的蒸发量+陆地上的径流量。

五、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A .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同一海区,不同季节 冬季(水温低) 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季节,不同海区 低纬(水温高)内陆循环 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寒流流过(水温低)垂直分布规律: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米以下几乎无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