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3)

高二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第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3)

第4课宋明理学【考点解读】考点: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解读:程颢、程颐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南宋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核心主张是“理"或“天理”,故他们的思想统称“程朱理学”.南宋陆九渊和明中期王守仁又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张,使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又产生了消极影响。

【知识梳理】一、兴起原因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出现危机.2.唐宋时期,“”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不断思考、探索,弘扬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

二、形成:北宋儒学家把关于、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的关怀联系起来,逐渐确立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三、发展过程1.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颐和程颢起突出作用;南宋是集大成者。

(2)主张:①“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方法是“”.②当个人私欲与准则冲突时,要“, ”。

(3)发展: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的内容;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界的地位.2.陆王心学:(1) 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中期的王守仁。

(2)主要主张:①“”是世界的本原。

②求理方法分别是“"和“”.四、评价1.历史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

2.影响(1)积极:重视力量,注重、等;讲求、和,强调人的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强调和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点突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突破提示:关键词分析法(1)“格物致知":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但这个“物"却是主观的“事",说明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2)“心即理":说明陆王心学同属于理学的范畴,但其认为“心”而不是“事”是事物的本原,这说明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突破归纳】1.相同点(1)思想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

(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4)地位和影响:都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不同点(1)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

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典例探究】1.(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选D.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可知,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故排除。

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浓缩题中材料信息,“天生万物,生即仁”,即选A项;BCD 三项在题中材料没有体现.3.(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备考指导】宋明理学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在近三年的高考中多次涉及,考查角度既有创立新情境的材料型选择题,也有单纯的叙述题。

复习时注意以下角度:1.知识角度(1)比较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和汉代儒学的异同,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内涵;理解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2)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认识两者的不同点和本质的相同点。

2.热点角度:分析宋明理学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影响,注意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

3.批判继承: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历史影响极为深远,但它也有历史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待,要去其糟粕,吸取并弘扬其精华。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2.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3.“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皆此理之流得,无所适而不在。

”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C.“理"在社会实践中就是三纲五常D.三纲五常是先天存在的标准5.朱熹说:“存天理,去人欲,不仅是臣民的事,首先皇帝要明察天理与人欲之辩,以裁处事务。

”这段话反映出( )A.“存天理,去人欲"的合理性B.“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C.压制人欲,迫害百姓D.要皇帝带头修养,以身作则6.朱子曰:“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之寻时,先从自已身上寻起。

”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心内容是( ) A.“理”是一种客观物质B.人性与天理一致C.主张“知行合一”D.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7.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书院的指导思想是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学思并进”、“慎思审择”等原则,由此可知( )A.该书院的理念倾向朱熹的理学B.该书院受陆九渊的影响最大C.该书院的宗旨有与朝廷对抗的内容D.该书院的教学方法完全独创8.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

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

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守仁9.朱熹在《过分水岭有感》中写道:“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了他与陆九渊既有分歧又有相通之处.这里的“合处同”是指两人()A.对万物本原的看法相同B.对封建纲纪伦常的态度相同C.探求天理的途径相同D.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相同10.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

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使儒家学说发展到顶峰D.探索到了世界的真正本原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2)材料二和材料三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2)材料二思想主张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4分)(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4 分)(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8分)第4课宋明理学参考答案选择题答案1—10ACCCD BADBB11.(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