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明理学(公开课课件)

宋明理学(公开课课件)


(二)发展:
1.创立:北宋五子
2.成熟:南宋朱熹
(1)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2)伦理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
理和等级秩序。
(3)方法论:格物致知 3.发展:陆王心学 (1)认识论:心是世界的本原 (2)方法论: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知识· 梳理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宋 明 理 学
创立:北宋五子 发 展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影响:
积极+消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背景:
宋明理学 ——儒学的发展(2)
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道教和佛教的 传播,冲击着儒家的核心地位。 2.唐代: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3.北宋:宽松的文化政策——重文轻武,掀起了儒 学复兴运动。
2.成熟:南宋朱熹 材料四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 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格”指的是“深刻地探究”的 ——《二程遗书语录》 意思。“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 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 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 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事物本质的目的。 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 —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陆王心学
材料三 本不可离。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影响
陆王心学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2.成熟:南宋朱熹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 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2)伦理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 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 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 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 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 “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 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 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 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 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 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 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 “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 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 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 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 得好,死得好!”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 心,吾心便是世界” 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 击力,在当时引 起强烈的 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 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 想体系。 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 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即
陆九渊
认为世界的本原在人的意识,它 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 志等 。
(二)发展:
1.创立:北宋五子
(1)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
(2)二程思想:
①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
②方法论:格物致知(格:深刻探究;物:万物本原;
致:求得;知:知识、智慧、真理。)
③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联系起来,“存天理,灭人欲”
2.成熟:南宋朱熹
眼 朱珠 子子 高, 于鼻 孔孔 子子 。,
眉 后先 生生 长, 于胡 先后 生生 。,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
2.成熟:南宋朱熹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 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 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 万物。 ——《朱子语类》 (1)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 核心思想。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 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 精神、上帝的意志。
(3)方法论:格物致知
(二)发展:
1.创立:北宋五子
2.成熟:南宋朱熹
(1)认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
(2)方法论:格物致知
(3)伦理观: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
理和等级秩序。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 之意,欲命人泛观博览,而后归 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 心,而后使之博览。 ——陆九渊年谱
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 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 “心”是万物的本原 “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 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 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 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一日,A,B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A说:“天生的。” B说:“虽是天生的,但如果我没看到, 百花会美丽吗?”
世界本原
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 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 内在的“心”。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学派 内容 陆王心学 儒学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都认为意识第一,是唯心主义
相 同 影响
认识论 不 (世界本原)
维护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世界的本原是外 在的“理”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方法论 哲学范畴
世界的本原是内 在的“心”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高考经典 练习反馈
1、(2009年江苏高考卷)某思想家强调孝、 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 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2009年广东高考卷)孔子、孟子、程颐、 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
材料二 “致”就是达到;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 “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 就是“理” 。“致良知”就 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 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 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 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 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 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 也脱掉?”贼犹豫了,说: “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 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3、2008年广东高考单科卷)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 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 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 “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 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一)背景:
宋明理学 ——儒学的发展(2)
(二)发展: (三)影响: 1.消 极:
(1)压抑人的自然欲求,(2)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2.积极:
(1)国内: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社会责任,关心民族命运 (2)国际:流传到朝鲜、日本,影响深远。
活学活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赏花》
5、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二十四孝故事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 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 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 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 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 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 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 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 得以兼养孩子。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 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 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 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 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 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 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 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 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 的高潮。
“ 美 丽 ” 的 三 寸 金 莲
“酷吏以法杀人,后 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 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 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 “吃人”!
——鲁迅
(三)影响 1.消 极: (1)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2)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2.积极: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社会 责任,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