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4第四章

教育心理学4第四章


成败 归因
成败归因维度
控制源
稳定性
可控性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可控的 不可控的
能力 ∨


努力 ∨


工作难度



运气



身体状况 ∨


其他



❖ 韦纳的归因理论意义:
❖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来预测其以后的学 习动机。
❖ 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表明需要教师的 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 成长。
❖ 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 学习(如②)。
❖ 解决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动机要处于较低 的激动水平;解决初等算数技能的最佳状态,动机 要处于中等激动水平;解决简单反应时的最佳状态, 动机要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
❖ 再强化: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 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 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 耶克斯和多德逊定律:
2 1 3
❖ 一般情况下,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 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如①),即学习动 机微弱或过于强烈都不利于学习,只有当学习动机 的强度适中时,才会取得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 当学习难度变化时,两者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 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 学习结果(如③);
第四章 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学习动机概述 2、学习动机理论 3、学习动机培养与 激发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 的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
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内驱力和诱因是构成动机的两个基本要素。
❖ 学习动机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 理过程。
❖ 其次,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寻求有 关信息
❖ 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是直线 式的关系
❖ 动机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 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较高。动机水 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低,学习效率较 低。
❖ 耶基斯-多德森法则: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 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机 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最 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 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高尚动机与 低级动机
❖ 根据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学习动机可分为 高尚学习动机与低级学习动机。
❖ 高尚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习者把 当前的学习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相联系。
❖ 低级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学习动机 源于自身的或是当前的利益。
❖ 3、按动机产生的诱因分:内部学习动机与外 部学习动机
❖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 达到最佳水平;
❖ 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 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这一规律在心理学中 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强化说
❖ 斯金纳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 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在他看来, 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 的强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 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 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则会降低。
❖ 内部学习动机指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 素,是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
❖ 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 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 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 外部学习动机是指由诱因来自学习者外部某 种因素。由外部诱因激发的学习动机
❖ 4、根据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奥苏泊尔等人将动 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二、需要层次说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 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 考察,从理论上和原则上对人类行为的动力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 实现 需要
审美需要
认识和理解需要
生长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失需要
❖ 人的各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关系。 ❖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前
❖ (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 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 机。(三个条件:与长者的依附性、能获得一种派 生地位、有意识的使自己行为符合长者标准和期望)
❖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
❖ 一般来讲,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与学习 效果一致。
❖ 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 标,
❖ (1)认知内驱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知识以 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大多从好奇倾向中 派生出来。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 而稳定的动机。属内部动机。
❖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人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 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动机从儿童入学 开始日益显得重要,成为学业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 部分。属外部动机。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 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
❖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身体状况和外界环 境六个因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 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
❖ 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
❖ 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 的。这一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 作用:激发、定向和维持
❖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 1、根据起作用时间长短分:远景性动机与近 景性动机
❖ 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
❖ 近景性景性动机。 间接近景动机是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 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直接近景性动 机主要是由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表现为 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 和爱好。
提条件。 ❖ 归属和爱的需要成为学生叫王的动力,在学校环境
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 的内容。 ❖ 尊重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这种需要 得到满足会产生自信,反之产生自卑感。
❖ 求知、求美就是学习动机。自我实现需要推动人发 挥自己的潜能。
❖ 三、成败归因理论
❖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的原因所做 的解释和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