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法的基础
二、国际法的主要渊源 (一)国际条约(首要渊源) 国际条约是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以 国际法为准达成的协议。 国际条约包括一般性的条约和特别的条约。 1、一般性的国际条约,大多数或多数国家参 加的,主题事项涉及世界性问题,起着创立一 般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作用。(造法性) 2、特别性的条约,一般由两个或几个国家为 特定事项缔结的。(契约性)
(三)有国际求偿能力
二、国际法主体的类型
(一)国家 国家是国际法上基本的主体.原因如下: 1、国家具有国际法上完全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 2、国家间的关系是国际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3、国家是国际法的创造者 (二)国际组织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由其成员 国通过协议赋予的。因此,国际组织是派生的、有 限的国际法主体。
3、证明国际习惯存在的证据 (1)国际关系的实践
(2)司法判例(如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 中间线原则并没有成为习惯规则
三、国际法的辅助渊源 (一)一般法律原则(审理案件的变通办法) 即各国法律体系所共有的原则,如禁止 不当得利的原则、契约必须履行的原则等。 (二)司法判例
第五十九条 法院之裁判除对于当事国及本案外,无拘束力。
——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
(一)一些重要的条约都明确规定了国际法的 效力
(二)国际法的法律性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 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 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 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 ——《美国联邦宪法》第六条 (三)国际法通常也是为各国所遵守的 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声明否定或不遵 守国际法;当面临国际问题时,各国总是解释 其行为符合国际法或他国的行为违反国际法。
采纳(并入):是把国际法的规定直接纳入国 内法,使国内的法院和行政机关遵守和执行。 转化:就是将国际法的规定转变成相应的国内 立法,国内的法院和行政机关才能适用。
三、国际法在我国国内法上的效力 (一)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法上的地位 1、在部门法中明确规定国际条约在我国的效 力和适用 (如“民法通则”) 2、根据国际条约制定新法规或修改国内法 (二)国际习惯在我国国内法上的地位 如《民法通则》,认为国际习惯在我国具 有法律效力,但效力低于国际条约,又低于国 内法。(即补缺适用)
二、国际法的现实基础 (一)众多国家的存在是国际法产生的前提 当今国际社会,有200多个主权国家,其 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二)各国间的平等共处是国际法产生的基础 (三)国家间的交往产生了建立国际法律秩序 的内在需要
三、国际法的法律性质 “几乎从国际法学创立时开始,人们就讨 论国际法是否为通常意义的法律的问题。”
第三十八条
一、法院对于陈诉各项争端,应依国际法裁判之, 裁判时应适用: (子)不论普通或特别国际协约,确立诉讼当事国明 白承认之规条者。 (丑)国际习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 (寅)一般法律原则为文明各国所承认者。 (卯)在第五十九条规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国权威 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作为确定法律原则之补助资 料者。 二、前项规定不妨碍法院经当事国同意本“公允及 善良”原则裁判案件之权。
执行联合国职务时遭受伤害赔偿案 1948年,在巴勒斯坦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 件中,一些联合国官员、警戒人员和观察员受 到不同程度的伤害。9月17日,联合国瑞典籍 调解专员伯纳多特伯爵和法籍首席观察员塞雷 上校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控制区内遭到暗杀。 事件发生以后,联合国秘书长承担了对那些在 联合国领取薪金或津贴的受害人支付适当赔偿 的责任,同时将国家对联合国应付责任的问题 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
国
际
法
第一章
第一节Βιβλιοθήκη 国际法的基础国际法的概念与性质 ★
一、国际法的定义和特征
(一)国际法的定义 1、国际法的名称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最初是用拉丁文 jus gentium来称谓的.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在他的 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中就使用了这个术语称 呼国家之间的法律。 十八世纪末,英国的法学家边沁将英文的law of nations改用 international law,并在1789 年发表的《道德及立法原理绪论》中开始使用。
四、国际法效力的根据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指国际法具有法律约 束力或法律效力的依据。
(一)传统国际法学派 1格老秀斯派 2自然法学派 (二)现代国际法学派 1社会连带学说和规范法学说
3实在法学派
2新实在法学派
我国的主流观点:各国的意志之间的协调 是国际法的效力根据。
第二节
国际法的作用
国际社会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既是 由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制约,又是由于国际 社会存在一定的法律规范---国际法。 一、约束 国际法对主权国家和其他国际政治主体 的行为加以约束。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则和我国有关法律,当 发生我国缔结且未作保留的条约条款与我国相 关国内法规定不一致的情况时,下列哪一选项 是正确的? A.如条约属于民事范围,则由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确定何者优先适用 B.如条约属于民事范围,则优先适用条约的 规定 C.如条约属于民事范围,则由法院根据具体 案情,自由裁量,以公平原则确定优先适用 D.我国缔结的任何未作保留的条约的条款与 中国相关国内法的规定不一致时,都优先适用 条约的规定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是一 个国际公约,于1961年4月18日在奥地利维也 纳召开的联合国关于外交交往与豁免的会议上 签订,1964年4月24日生效,最初的签约国有 60个。该公约为独立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订立 了基本的条条框框,明文规定了外交人员在所 驻的国家享有什么外交特权从而能履行外交职 责。该公约奠定了外交豁免权的法律基础,公 约当中的众多条文成为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石。 中国于1975年11月25日加入该公约。截至2012 年五月,该公约有187个缔约国。
2、关于国际法的定义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 国际法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有法律约束 力的各种规范的总体。
(二)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调整的对象主 要是国家间的法律关系。 2、国际法的制定和实施依靠国家本身 (1)国际法的创立方式是国际法主体间,主要 是国家间的协议。 (2)国际法的强制执行依靠国家采取单独的或 集体的措施。
二、促进 现代国际法在促进国际社会迈向更文明的 发展道路以及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等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三、调整 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各种权利义 务关系。 四、缓和
第三节
国际法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一、国际法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国际法的遗迹(远古——476年) (二)中世纪的萌芽( 476年——1648年) 中世纪(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 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 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 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三)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被公认为是欧洲最早的 一次国际会议。1643年“三十年战争”参战各 国为了恢复欧洲和平,而在威斯特伐利亚召开 会议结束战争。 他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 复和平的先例;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 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 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 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它所确立的有关国 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成为现代 国际法的基础。
国际法视角下的南海问题 中方态度:从历史事实看,自古以来,中国 通过最先发现、利用和实施管辖等历史过程, 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这一权利主张是基于大量的有效管辖的历史事 实,完全符合国际法。 东盟关于南海问题提出了六项原则 四、充分尊重如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等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六、依照1982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承认的国际法准 则和平解决争端。
(三)权威公法学家学说 (四)国际组织的决议
第五节
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编纂的概述 (一)概念 把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编成系统化的法典。 1、两种形式:全面、个别的编纂 2、两种类型:民间、官方的编纂 (二)国际法编纂的历史发展 二、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与国际法的编纂
第六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发展、安全、人权等价值目标 (二)国际法的宪政功能
(三)国际法的民主与法治价值 (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四、影响国际法新发展的因素
(一)科学技术
(二)国际政治(强权政治) (三)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第四节
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 国际法的(形式)渊源是国际法作为有 效的规范,即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所以 形成的方式或程序。
大会鉴于会员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意见 分歧,遂于同年12月3日通过决议,请求国际 法院就下述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一、如果联合国代表执行职务时,在涉 及国家责任的情况下受到伤害,联合国作为一 个组织是否有能力对应负责任的法律上的或事 实上的政府提出国际请求,以便就a.联合国 和b.受害人或经其授权的人员所受的损害取 得应有的赔偿? 二、如果对问题b的回答是肯定的,应如 何协调联合目的行动与受害人国籍国所可能享 有的此类权利之间的关系?”
(四)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
(五)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
二、晚近国际法发展的新趋势 (一)国际社会的组织化
(二)国际法的全球化与碎片化 (三)国际法的刑事化现象的不断增多
(四)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五)国际法的调整范围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延 伸
三、当代国际法的应有价值与时代使命
1949年4月,国际法院就本案发表了咨询 意见。法院认为.要确定联合国是否具有提出 国际请求的能力,首先必须确定联合国是否具 有国际人格。由于宪章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明 确的规定.因此必须考虑宪章想要赋予联合国 以哪些特性。 法院认为.联合国是国家集体活动逐渐增 加的产物,为了实现其目的和宗旨.它必须要 具备国际人格。鉴于联合国预期行使和享有且 事实上正在行使和享有的职能和权利只能在它 具有大部分国际人格和国际行为能力的基础上 得到解释,法院得出结论,认为联合国是一个 国际人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