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
一、幼儿的各年龄阶段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1、幼儿期是指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为学前期。
2、幼儿期的基本特点:第一,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第二,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第三,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二、关于儿童游戏有哪些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1)传统的游戏理论
①复演说:霍尔提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而游戏则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
②精力过剩说:精力过剩说认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当做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消耗体内多余的能量。
③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④机能快乐说,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
⑤生活准备说:儿童本能地把游戏看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
⑥成说说,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发展个人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
(2)当代游戏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在游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体验,也可以抚平创伤。
②皮亚杰的认知动力理论。
儿童通过游戏来完成同化作用,及在游戏中努力是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着儿童游戏的水平,皮亚杰将游戏分为三大阶段: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者分别和感知运动思维、前运算思维和具体运动思维相对应。
③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人类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
每个阶段都有其主导的活动,每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都是通过相应的主导活动完成的。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境的创造活动,游戏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印象,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中起决定行作用。
④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特定的文化对不同的行为会给予不同的奖励或抑制,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