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课堂倾听技能

数学课堂倾听技能

数学课堂倾听技能
发表时间:2008-12-08T15:47:08.653Z 来源:《西部科教论坛》2008年第11期供稿作者:侯丽芬
[导读] 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倾听技能的使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摘要: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倾听技能的使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关键字:新课程数学教学倾听技能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是他们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头脑清晰的讲授者,还要做一个反应敏捷的倾听者,然而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总是说得太多,听得太少;学生常常没有说话的权利,只有洗耳恭听的义务。

尤其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牢牢地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学生的发言则无足轻重,教师以其知识权威控制着课堂的一切。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于是教师的课堂倾听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技能。

一、课堂倾听技能的界定
一般认为,课堂倾听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觉察学生言语反馈信息的教学行为。

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大大拓宽了传统的课程定义,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没有倾听,教师无法知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自然也就无从得知自己长时间的讲授到底是否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倾听的缺乏不仅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疏远,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师生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

这种基于耐心倾听的沟通,是唤起学生自主意识,积极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得以健康推进的载体和动力。

二、课堂倾听技能使用原则
有效的课堂倾听,首先是建立在师生间互相信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要走出知识权威的阴影,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倾听;其次是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成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意见;再次是全面倾听,不能只听符合自己想法的,特别要注意不同的声音。

为获得有效的倾听,需考虑以下原则:
——平等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耐心,不等讲完就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学生的解法比较繁琐,或者是学生答错了。

无论出现何种情况,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讲完,让他们充公发表自己的见解。

当场打断学生的发言,体现出教师地位的优越性,正是这种不平等破坏了教学民主。

其实,由于课堂信息流向的非对称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

新课程所要求的平等,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是一种道德的追求目标。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客观性原则
有效的倾听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是学生真实思想的反映,而不应是经教师自己加工过的“产品”。

所谓“客观”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歪曲学生的思想;所谓“公正”是教师的倾听不带有任何自己的感情色彩和先人为主的想法,不抱有任何成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全面性原则
即所谓的“兼听则明”,其中包含三方面的指标:
(1)倾听对象的全面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盯着几个好学生,置其他学生于不顾;课堂提问要指向全体学生,机会均等,人人有份;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兼顾各组,全面巡回,不要厚此薄彼。

一次轮不过来的,可轮流参与,要学会“弹钢琴”。

(2)倾听内容的全面性。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作为教师,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应注意认真倾听各种想法,尤其是与自己不一致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不要只听一面之词。

(3)倾听方式的全面性。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间的交流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作为交流的一方对学生所发出的言语信息要全面真实的倾听,注意倾听过程的交互性,如果教师在听学生回答时心不在焉,那么学生诉说的积极性将会被挫伤。

三、课堂倾听的对象
教师在课堂上倾听的对象是学生言语反馈信息。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通过言语,同时也通过表情、体态、动作表达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和思想,教师应该随时捕捉这些“倾诉”,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增进与学生的互动沟通。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的倾听,具体而言究竟是听什么呢?
(1)倾听学生的欲望、需求和情感。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而是通过他们的声音表达出来的。

(2)倾听学生的思想。

学生的思想很可能只是些零碎的、简单的、幼稚的观念和看法,但却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往往善于分辨学生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

教师在倾听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善于倾听使教师更平易近人、更受学生信赖。

倾听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3)倾听学生的回答。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能够在其中自主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理解。

(4)倾听学生的提问。

当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增强后,教师就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原先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变成了互问互答。

四、课堂倾听的的方法
1、启发诱导法
课堂上数学问题的设计,常常是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

学生对于较繁杂数学问题的思考也有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

在倾听学生思考
理路时,教师一般不要去打断他的思路,但当学生思维受阻“卡壳”时,再袖手旁观就有失风度了。

此时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他自己去捅破那层“窗户纸”,令学生感觉“柳暗花明”。

尤其当学生思维方向出现了偏颇,教师的及时“出手相救”可令学生体味“雪中送炭”,备感亲切。

2、鼓励嘉奖法
由于教师在课堂中的“首席”位置,决定了教师的话语举足轻重,学生十分在乎老师的表扬或者批评。

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应多用表扬鼓励之语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3、追问深入法
课堂的数学问题不是单一的,往往具有层次性,包含一个主问题与若干个小问题。

教师在操作时可“一步到位”,也可“逐级展开”,后者就是倾听中的追问深入法。

教师的追问,表示一种积极的倾听,意味着师生间交流体系的确立,表示教师有深入探讨问题的兴趣,同时意味着学生发言水平与答题能力的肯定。

4、全神贯注法
民主性、平等性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体现,也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民主的实施中,教师的态度举足轻重,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学习共同体中话语权的切换转移,决定着教学交往中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水平。

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质量。

5、微笑点头法
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重要方面,教师的情绪常常影响学生的学习。

因此在课堂倾听时教师的点头微笑极具感染力,出自内心的微笑传递着一种信息:鼓励和赞赏。

教师的认真倾听,不仅对发言者本身,而且对其他跃跃欲试却不敢举手的学生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在课堂倾听中,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方可彰显出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