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北车企业文化手册理念文化(MI)分DOC

中国北车企业文化手册理念文化(MI)分DOC

中国北车企业文化手册---MI理念文化分册目录1、卷首语2、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概述3、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沿革4、中国北车LOGO及阐释5、中国北车企业文化核心理念6、中国北车核心理念应用规范(试行)7、中国北车承诺宣言8、中国北车员工誓词9、中国北车之歌卷首语打开中国北车的史册,记载着中国机车车辆工业成长的历程;仰望中国北车的丰碑,书写着引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工业的辉煌。

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步伐,中国北车人用激情不断创造出无数个“中国第一”,始终引领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发展。

从1881年建成中国第一个机车修造厂,到现在发展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从百年前手敲肩扛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到刚刚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速“和谐号”CRH3动车组;从上世纪50年代P1棚车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奖,到新世纪之初70吨级以上提速重载货车的升级换代,无一不印证着北车人对中国民族工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中国北车人自强不息、发奋图强的支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代代传承的企业文化。

从哈尔滨36棚罢工反抗沙俄,到二七大罢工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生产“华东号”、“解放号”机车承载解放大军从白山黑水转战祖国南疆,到在唐山废墟中修复“抗震号”众志成城抗震求灾;从齐鲁大地上的第一个党支部,到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化建设中数万优秀党员;从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北车无微不至的关怀,到祖国用领袖的名字为我们的机车命名,无一不辉映着北车人的无上荣光。

百年春华秋实,世纪薪火相传。

中国北车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产业报国、实干兴家的创业史;是一部执著追求、奋力开拓、成就斐然的辉煌史;也是一部培育优良传统、凝聚创造激情、锤炼企业精神的铸魂史。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北车集团改革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北车核心理念的确定,标志着中国北车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崭新阶段。

站在世界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坐标系中,北车人将始终秉承“诚信为本,创新为魂,崇尚行动,勇于进取”的核心价值观,肩负“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神圣使命,努力建设具有“实力、活力、凝聚力”的北车团队,向着“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世界级企业”的伟大目标迈进!北车的文化是北车凝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北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北车基业长青的重要保证。

北车具有特色的“牵引”文化,赋予北车这样一种胸怀和担当:继续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行业发展的领跑者、员工成长的引导者。

彰显“牵引”文化,打造“中国北车”品牌,用统一的理念文化引导北车发展,用统一的制度文化规范从业行为,用统一的视觉文化展示企业形象,为中国北车实现“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北车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构建新时代的“牵引”文化,中国北车人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概述公司注册资本58亿元。

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铁路机车车辆(含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及相关部件等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修理、服务业务;产品销售、技术服务及设备租赁业务;进出口业务,与以上业务相关的实业投资;资产管理;信息咨询业务。

中国北车汇集了一大批机车车辆专业及其他学科技术人才,技术开发实力雄厚,取得了一大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

在首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立项中,承担了轨道交通运输装备所有自主研发项目。

“机车战略超越,客车再创辉煌,货车持续领跑”战略取得显著成果。

公司现拥有两个国际领先的动车组技术平台,CRH5动车组批量投入运营,CRH3动车组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中华第一速”,成为奥运配套交通的重要运输工具,也将成为京沪高速铁路的主力车型;拥有国际领先的三个产品系列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平台,和谐2型、和谐3型电力机车大批量投入运营,占和谐型电力机车总量的70%以上,担当了大秦、京沪、京广等重要线路的牵引任务;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内首台国产化和谐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成功下线;两个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养路机械项目也落户北车。

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车辆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

相关多元化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展,产品现已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海外建立合资企业,实现了技术输出。

骨干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加工、铸锻、钢结构制造和组装、电机电气等有显著优势。

目前,拥有年新造电力机车370台、内燃机车460台、铁路客车和动车组2300辆、城市轨道车辆1100辆、各型货车26000辆,年修理电力机车260台、内燃机车600台、客车2500辆、各型货车32000辆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配件配套生产能力。

中国北车股份公司肩负“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历史使命,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第一步,三年再造一个北车,到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亿元;第二步,四年再翻一番,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第三步,2020年前进入世界500强,真正成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世界级企业。

为实现“三步走”发展目标,北车股份将着力开拓轨道交通、相关多元和国际三大市场;实施创新、整合、并购和国际化四大战略;打造轨道装备、机电装备、工程装备和现代服务四大产业。

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沿革中国北车历史底蕴深厚。

建于1881年的唐车公司是我国最早的机车车辆制造企业。

次年,制造的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震撼了沉寂的中华大地。

建于1897年的邮传部卢保铁路卢沟桥机厂是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发祥地,一个多世纪以来,“二七精神”薪火相传。

建于1906年的南口机械厂是我国铁路事业的先驱詹天佑创建的第一个国有化铁路工厂,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铁路的先河。

可以说北车的发展史代表了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史,火车发展与变迁的年轮映射着中国百年崛起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车历史沿革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85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机车车辆行业由修配转向全面发展,开始自主研制产品,生产客车和货车。

1952年,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局和机车车辆修理局成立,共辖20家工厂。

1953年开始设计制造21型客车。

同年,由齐齐哈尔铁路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P1型30吨全钢棚车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铁路工业的风采。

1956年自行设计制造成功和平型中国第一台干线蒸汽机车。

1958年自行设计制造成功巨龙型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

标志着我国机车车辆行业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1958年,铁道部机车车辆制造局和机车车辆修理局合并,成立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局,下辖27家工厂。

1964年研制成功东风型中等功率内燃机车;1967年,制造出我国第一辆地铁客车。

1969年研制成功东风4型大功率内燃机车。

从这时起,我国能够生产制造机、客、货三大系列的铁路机车车辆产品。

从铁道部厂务局、到机车车辆制造局、修理局,之后又经几次调整,1975—1985年为铁道部工业总局,行使政企合一职能,对所属工厂和研究所实行统一领导和全面管理。

这一阶段,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先后对所属工厂进行了组织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先后进行了老厂改造和新厂建设。

不仅大大地提高了机车车辆工业的生产能力,使这些厂中的大多数都成为机车车辆工业的骨干企业,而且为机车车辆工业形成机、客、货造修并举,内部协调配套的生产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老厂进行改造和扩建的同时,“七五”期间,国家还分三批进行了新厂建设,添补了机车车辆工业的空白,标志着机车车辆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力较强、布局合理、系统配套、修造并举、专业定点、生产科研结合、协作较为稳定、具备中国铁路特点的比较完整的行业体系。

第二阶段(1986年—1995年)1986年2月,铁道部党组颁发了《关于成立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的决定》,把同时具有工业总公司名称和职能的工业总局改为企业化管理的总公司。

1989年9月,根据国家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铁道部“三定”方案》,将铁道部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更名为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

铁道部并做出规定,总公司为铁道部领导下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对下属的35个机车车辆、机械、电机工厂和4个机车车辆研究所等单位实行统一领导和全面管理。

随后,总公司根据国家编制委的规定,将所属工厂的厂名前面的铁道部冠头名词取消。

总公司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化行政管理,增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组织协调、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

十年间,坚持“三上、两提、一服务”的方针,打响了机车车辆工业的翻身仗。

同时,通过技贸结合、技术合作、合作生产等方式,从欧美国家和日本引进技术和设备,使机车车辆的生产能力大大增长,产品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1988年,研制生产了C64型敞车。

1988年12月,机车车辆工业系统唯一生产的大功率货运蒸汽机车的大同机车厂停止蒸汽机车制造,转产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机车制造进入了内燃、电力的新时期,铁路牵引动力改革出现了一次重大飞跃。

1989年,研制开发了4000马力微机控制的东风6型货运内燃机车。

1993年,制造了25Z型准高速客车。

机车、货车、客车不断推出新品种,初步行成系列化。

第三阶段(1996年—2000年9月)1996年5月,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为控股(集团)公司,简称中车公司,进行资产经营。

此后,在完善控股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同时,对所属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组织重构。

1998年底,按照铁道部《关于五大公司结构性调整的实施意见》,中车公司与铁道部所属的其它五大公司,初步实现与铁路运输系统的结构性分离。

铁道部对中车公司的生产经营不再进行直接管理,中车公司真正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竟争主体。

1998年,中车公司所属企业有2个集团公司、33个厂、4个研究所、4个办事处(国外2个)、4个经营销售中心和3个培训部以及2所中专学校、17所技工学校。

全公司有23.7万多人。

固定资产原值169.1亿元,主产品年生产能力为电力机车350台、内燃机车700台、客车2900辆、货车40000辆,各种配件300万件(套)。

中车公司按照铁道部的要求,及时把发展机车车辆工业的指导思想由上能力转到上质量和上品种上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进行提速机车、提速客车、重载货车的研究开发。

1996年,为“提速”开发出4000马力东风4D和东风10F型客运内燃机车。

同年,研制的第一台采用变频变压调速交直交传动的AC4000型原型电力机车,开创了我国机车采用交流传动技术的新纪元。

1997年研制成25K型快速空调客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