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_头痛病教(学)案

中医内科学_头痛病教(学)案

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
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六、西医治疗(5分钟)
七、病例分析(5分钟)
八、小结(5分钟)
思考题:一、头痛病如何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二、临床上如何根据头痛部位选择引经药?
参考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







分析Leabharlann 教或研观室摩
指教
导学
教意
师见
教 案
教 案 内 容
备注
细目一:概述
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
1.头痛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头痛病的诊断、辨证以及头痛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二、病因病机(10分钟)
三、临床表现(5分钟)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五、诊断(5分钟)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各型头痛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二、风寒、风热和风湿外感头痛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头痛
主症: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嗣芥、防风、薄荷、菊花、蔓荆子。
2.风热头痛
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4.肾虚头痛
主症: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川断、龟板、山萸肉、山药、人参、当归、白芍。
5.瘀血头痛
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
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
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滨 州 医 学 院 教 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 2007年级 中医 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 11月 22 日 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头痛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头痛病的病因病机,掌握头痛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头痛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二、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
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头痛的常见病因
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
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菊花、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
3.风湿头痛
主症: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羌活、独活、藁本、川芎、白芷、防风、细辛、蔓荆子。
三、肝阳、肾虚、血虚、痰浊和瘀血内伤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治法: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白芍、首乌、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酸枣仁。
3.痰浊头痛
主症: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壳、厚朴、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
三、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判断其证候不同
头痛因于痰湿者,重坠或胀;肝火者,跳痛;寒厥者,冷痛而刺痛;阳亢者,痛而胀;气血、肝肾阴虚者,隐痛绵绵或空痛。
细目四:辨证论治
一、头痛的治疗原则
外感头痛多属实证,治疗当以疏风祛邪为主,兼用散寒、祛湿、清热之品。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宜滋阴养血、益肾填精;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
1.肝阳头痛
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而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钩藤、菊花、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2.血虚头痛
主症: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