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情志养生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情志养生康复技术(中医养生康复技术)
第一节 养神技术
养神思想倡始于老子、庄子,他们均主张“清 静无为”。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 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 静。”意思是说尽量使心灵虚寂,坚守清静;万 物都在生长发育,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尽管 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一一 “静”。
《庄子有宥》日:“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指出养神是保持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稳定的关键所 在。晋代嵇康的《养生论》提出“修性以养神, 安心以全身”等以静“神”来养“形”。以上均 说明“养生贵乎养神”,不懂得养神之重要,单 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等是难以达到健康长寿这 一目的的。
1
做了比较。10年中那些不廉洁的官员中有60%的人生病和死亡。死亡者有 116人,其中癌症占60%,心脏病占23%,其他疾病占17%;患病者232人,其 中癌症占53%,心脏病占15%,其他疾病占32%。而廉洁官员中生病或死亡者 仅占16%。
(二)无视无听
庄子为了保持心平气和、思绪宁静,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的养神方法,使目清耳静,心静神凝。《道德经》说:“五色令 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耳目是人类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其受神气的主宰和调节, 外界纷扰的刺激必然会通过耳目作用于人的情志,耳之所闻、目 之所视均会使神烦心劳。
他认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思想都存在欲望的要求, 对这些欲望应该顺其自然,同时把握好尺度。如果放纵自己的欲 望,就会出现“失性”的行为,招致祸端或酿成疾病。
所以在生活中提倡知足常乐,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寡思虑以养 心神,益健康而达长寿。
知识链接
巴西有一位医生叫阿尼塞托,他进行了一项长达10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那 些玩世不恭而卷入腐败行为的人容易得癌症、心肌梗死、过敏症、脑出血 和其他心脏病。他对583名被控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和583名廉洁官员
第四章 情志养生康复技术
1.掌握养神技术中的清静养神,养心技术 中的疏泄养心、移情养心。
【学习目标】 2.熟悉养生技术中的适度用神,养德技术 中的修身养德,养心技术中的节制养心。 3.了解养德技术中的怡情易性,养心技术 中的愉悦养心、情志制约养心。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概称,中医将人 的各种正常情绪体验概括为喜、怒、悲、 思、恐五种,并纳入五脏系统,即所谓 “五志”;将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情志 致病因素概括为喜、怒、忧、思、悲、 恐、惊七种,简称“七情”。
2.寡欲
“寡欲”,指节制一切声名物欲。要求人们淡泊宁静,一切欲念皆应适度, 不可不用,也不可妄用。《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为世人总结出了排除 私心杂念的内容和方法,即要“除六害”:“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 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庄子在《庄子天地》 里指出人的五种欲望“失性”的后果:“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 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慢中瓢;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一)少私寡欲
1.少私
“少私”就是节制欲望,减少私心杂念,返璞归真,维护身心的 和谐。《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宁静淡泊的养神之道,提出“是 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 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 朴”。
庄子认为私心是百病之根。人一旦被“私心”掌握,就会失去常 人的心态,变得贪得无厌,必然会伤身害命。如果能够保持平易 恬淡的心态,“无为而治”,减少私欲,那么邪气就不会侵入机 体,损害健康。所以,以常人心态对待人生,知足常乐则能益寿 延年。
情志变化对健康有影响。七情内伤是否影 响健康,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情志刺激的 性质与程度差异。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 刺激,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②情志变化 的个体差异。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 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 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 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总之,不管什么原因,采用什么方法, 只要能做到情志调和,脏腑协调,经络 通畅,则百病不生。从古到今,中医釆 用过许多方法或技术手段来调畅情志, 防治疾病。这里介绍养神、养德、养心 技术,以治神在先,调畅情志,形神合,即守住内心的安宁清净,没有非分的要求,淡泊宁 静,才能真正体验健康生活的乐趣。现代社会,由于名利的诱 惑、欲望的追求,不断地把人们引向一个喧嚣、浮躁的世界。 如果欲壑难填,对物质的追求越多,对身体伤害的流弊也就越 大,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无论社会多么浮躁,一个人只有 靠自己的主动思想才能调节心神。如淡泊名利,守住一份宁静, 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才能神清气爽,身体健康,才能感受到 健康人生的美好。
七情本来是人体应有的生理现象,是人体 对于外界各种信息的正常反应,一般不会 产生疾病。但是,“七情”之中任何一种 或多种情绪失去控制,就可能引起人体生 理功能的失调,从而产生疾病,中医称之 为“七情致病”,所以有“忧伤肺、喜伤 心、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之说。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内外因素会引起人的情志变化。① 社会因素。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往往会影响人的 心理,从而影响健康。如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 迁、男女之间的婚恋纠葛、家庭成员的生离死别等精神 创伤,均可引起强烈的情志变化。②环境因素。在自然 环境中,有些非特异性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也可使情 绪发生相应变化。例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气候剧 变等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③病理因素。机体脏腑 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绝对的无视无听是不可能的,加上 人们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如果不会调节,就会导致疲惫不堪,出 现亚健康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适当利用安静的环境进 行休息、静养,或工作之余随意坐卧,放松身体;或用高雅的兴 趣爱好来陶冶情操,从而消除疲劳,收敛神志,恢复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