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习题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习题

3.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看.(kàn)守清风夜唳.(lì)惭.(cán)愧汗颜B.福祉.(zhǐ)冗长累.(léi)赘妩.(wǔ)媚多姿C.朝暾.(tūn)秋水澄.(chén)澈千载.(zài)难逢D.怪诞.(dàn)惊魂甫.(bǔ)定谬.(miù)悠之说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打扰辘辘饥肠黄馘诬浊不堪B.悚然仰之弥高闲暇感情脆弱C.打拢清波粼粼无聊油然而生D.颠沛山重水覆锦绣端崖之辞3.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这几句很有刺激性的话使他感到十分,脸上顿时泛起了两朵红云。

②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听到阵阵想哭的声音,也能闻到一股浓郁的味。

③人是多么好的艺术品,它的外形美妙,它的动作又像天使,人是万物之精华。

A.难堪心酸精致B.难堪辛酸精制C.难看心酸精制D.难看辛酸精致4.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上汽油资源的开发一马当先,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对于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它们同样可以闪光。

C.即使凤凰卫视没有很高的覆盖率,也不能影响吴小莉的声名鹊起。

D.摆脱“自我”,尽快进入角色,在许多演员面前都是个难题,而对于贪官们来说却是驾轻就熟的小菜一碟。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初次见面时,还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的话题,因而谈得很少。

B.我看着坐在荧光灯下的那张笑意盈盈的脸,一股温馨的感觉蓦地涌上了心头。

C.沿江一带的农户为了提高地力,确保来年粮食增产,自觉地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D.研究小说的专著可以让读者完成文学鉴赏中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里的祖辈是不乏智商的,为了防止污染,,露出一段玉露似的水。

①才开了个石埠头②上面铺着麻石③水圳绝大部分是暗渠④只有到每家门前A.③④①②B.④①③②C.③②④①D.④①②③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

以“辩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

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

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

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

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

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

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的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

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

《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结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

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

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7.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8.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9.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含有史哲因素,产生了《老子》。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10.对这段文字论述的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出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和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第Ⅱ卷(70分)三、(16分,每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贯穿于人类社会文明中的精神发展,千姿百态,源远流长。

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思想情感,归根结蒂是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历史的产物。

人文精神,也是它们自身形成时所处的那个社会的产物。

每个社会时代都有其相应的人文精神。

同一时代的人文精神,也会因具体历史时期和条件的不同,显出其差别性和具体的特点。

然而,在肯定人文精神源于社会实践的基础土,还必须进而联系到整个精神文化的层面,能进一步把握和理解。

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变革与发展中,必然会孕育出体现崇高价值追求、激励人们前进、支撑文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宝贵精神。

由是,我们就可以大致对人文精神作出认定。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

这里的科学是狭义的,是就自然科学、科学技术而言的。

科学精神是迷信忠恕和神学观念的克星,是人类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显然,由人类优秀文化孕育的人文精神,是包含了科学精神在内的。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著名短文中,曾把马克思关于自然科学对人类历史意义的重要思想,同他的两个伟大发现相提并论。

应当看到,伴随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诸如环境、生态、伦理等问题,固然凸显?强化人文精神课题的重要,但并没有因之使科学精神的光芒有所黯淡。

解决问题的途径,只在于对科学技术的正确的社会运动,在于把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更好地结合起来。

11.文中第二段所提到的“整个精神文化的层面”指的是()A.建立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历史文化。

B.整个社会的先进文化。

C.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变革与发展中孕育出的先进文化。

D.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变革与发展中孕育出的主流文化。

12.结合一二段回答,所谓“人文精神”,即是()A.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人类优秀文化。

B.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民族精神。

C.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民族文化。

D.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各族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精神。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社会时代都会有与其相应的,完全相同的人文精神。

B.人文精神即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与地域没有直接的关系。

C.第四段中作者列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为了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

D.第四段中“凸显了强化人文精神课题的重要”是说要强调注意解决与科学技术相关联的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

14.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相互包容的,因此二者是一致的。

B.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会由于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凝聚而产生宝贵的人文精神。

C.本文的主旨是强调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D.文中第四段“他的两个伟大发现”指的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

四、(14分)15.仿照下面的句式,以山雾或变化的晚霞为对象,写一句话。

(5分)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

答: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回答不超过25字)(4分)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世纪观点,十分流行。

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

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答:17.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排比句。

(5分)真正的人活着,像春蚕,吐尽一缕缕银丝;,;,;像苍松,任凭风吹雨打;,;像黄牛,辛勤地耕耘于沃土之上,直至最后一息。

五、(40分)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40分)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事情扑入我们的眼帘,冲击着我们的脑海,感悟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领悟到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人世的温馨,哲理的深邃,受到思想的启迪、灵魂的震撼的熏陶……这则材料中的“感悟”能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3.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1.B(A“看”应读为“kān”。

C“载”应读为“zǎi”。

D“甫”应读为“fǔ”) 2.B(A“诬”应为“污”。

C“拢”应为“扰”。

D“覆”应为“复”) 3.D(①“难堪”形容难以忍受,是一种心理活动;“难看”形容不好看,不光荣,不体面。

②“辛酸”指辣和酸,比喻痛苦悲伤的遭遇;“心酸”指心里悲痛,悲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