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共3课时)专题特征编写人梁为昌本专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
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态,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它以土地私有为前提,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的生产模式,以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为主要目的,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
封建政府的土地制度。
和赋税制度对农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以及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的手工业技术精湛、分工细致,产品远销海外,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发展完善、城市发展及功能的变化、商人地位及组织的变化、贸易范围及商品种类的变化等。
古代工商业活动虽遭“重农抑商”与“海禁”政策的限制,但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护农业的发展,但限制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海禁”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由盛转衰,加之君主专制统治的保守与封闭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景终使中国落伍于近代化的世界大潮。
专题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唐代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商周的井田制一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农民三种形式)。
(2)演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
(3)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4)影响:存在了2000多年,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3.古代中国水利(1)历代重视:大禹治水,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设置专门的官职(唐,渠堰使),负责管理;宋代奖赏制度等。
(2)水利类型及代表:①农业,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岷江流域都江堰、秦国渭河流域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
②河防,防水患。
③海塘,防海患。
(3)灌溉工具:隋唐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规模: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
(2)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4)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弱点(1)具有分散性(家庭独立)、封闭性(缺少交换与合作)、脆弱性(易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
(2)农耕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和取得革命眭的技术突破。
(3)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1)纺织原料先后有麻、葛、丝和棉。
(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业兴起,官营规模大。
(4)宋代,棉花种植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5)明代,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出现丝织业手工工场。
2.冶金业(1)青铜铸造:新石器时代出现;商周水平高。
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铁器制造:春秋晚期出现;'汉又代官营,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东汉又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
(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3.陶瓷业(1)原始彩陶已具备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东汉晚期出现青瓷。
(3)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品种:青瓷(越窑),白瓷(邢窑、景德镇、大邑),唐三彩,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融绘画、诗文于瓷器装饰。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5)清代康熙年间出现粉彩,雍正时期达到顶峰。
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概况(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纺织(苏州、杭州)。
(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汉代出现田庄手工业生产形式;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受到农业发展的制约。
(2)春秋战国开始,官营、民营和家庭生产成为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朝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3)家庭手_[业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和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展。
(4)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分工细密,种类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
(5)手工立芏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产生新的因素。
明朝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商业的发展1.“市”的发展(1)秦至唐代,县以上的城市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2)秦有管理“市”的法律,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出现“草市”并由政府管理,唐代“夜市”繁荣。
(4)宋代“市”突破了汉唐时期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庙会集市繁荣;“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地位低下。
政府严格控制商业,商人地位低下。
(2)市场多样。
城市中有“市”、庙会等,乡村有“草市”。
(3)外贸发达。
西汉“丝绸之路”,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丝绸、陶瓷为著名商品。
明清“海禁”政策使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4)货币丰富。
铜钱(秦统一)、纸币(北宋交子)、白银(明朝以银为主)。
(5)场所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限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6)城市的商业性增强。
历代都兴起商业大都市,明清兴起工商业市镇。
政府限制逐渐减少,城市的政治职能不断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7)出现商人组织。
由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纽带和业缘组织。
明清在大城市和大商埠出现会馆、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时间:明中后期。
(2)地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
(3)部门:丝织业。
(4)特点: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平衡。
(5)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重农抑商”政策(1)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2)含义:指统治者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起源:商鞅变法。
(5)影响:维护了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安定人心。
明清时期阻碍了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3.“海禁”政策(1)含义:明太祖时期下令,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2)原因:自然经济的产物;防止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与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3)表现:“海禁”不是完全禁绝一切资易,而是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清代只保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进行贸易。
(4)影响: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和海外市场的扩大。
五、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
(1)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
2.手工业方面。
(1)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3.政治方面。
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文化方面。
(1)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2)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
5.对外关系。
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规律认识升华4.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自然条件(2)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水利建设(生产力方面)(3)赋税、力役制度、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生产关系方面)5.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特点:(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2)牵引动力:人力-畜力-水(3)材质:石、木→青铜→(4)劳动方式:群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男耕女织”。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 奴隶社会:井田制(表面国有、实质私有)(3)封建社会:a.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私有制:①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位)②君主私有③农民土地所有制b.国有制:(如均田制)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行业主次: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生产格局(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封建社会中后期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落后性)(3.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自给自足———基本特点(封闭性)(4.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水利设施不断完善。
8.启示: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人民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①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加大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④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概念辨析 :1.精耕细作(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高产。
(4)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2、区域分布由北方逐渐转向南方居多4.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所起的不同作用:封建社会中前期:——对封建社会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封建社会后期——对封建社会起了一定程度的瓦解作用: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产生了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想5. 市、草市、夜市、晓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