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测试:八年级上册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第2节测试(1)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度0.3%,它主要包括()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2.沙漠植物常具有较小的叶片,且叶片的气孔较小.这有利于()A.减少水分散失B.减少呼吸作用C.提高光合作用效率D.不被动物食用3.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A、湖泊水的蒸发B、江河水的蒸发C、海洋水的蒸发D、植物的蒸腾作用4.下列各项实验或事例可以说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存在水的是( )A.大气中有细菌在生存,而细菌要进行新陈代谢,需要水;B.刚从冰箱里拿出干而冷的瓶子外壁会有水珠出现;C.秋天的早晨的树叶上会有露珠出现D.上述事例或实验都可以说明空气中存在水5.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部分地区处于同一纬度,但东北是森林生态系统,内蒙古是草原生态系统,而新疆则是荒漠群落,起主导作用的生态条件是()A.光照的不同B.温度的不同C.土壤条件的不同D.降水量的不同6.地球上的水是有限的,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有可供利用的水,那么能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的原因是()A、海上内循环B、大洋循环C、陆上内循环D、海陆间循环7.有关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大量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表塌陷、沿海海水倒灌B.地球上淡水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海洋水C.目前人类可以大量使用的水资源有湖泊水、河水、冰川等D.冰川是淡水中储存水量最多的,很少分布在南北极地区8.为了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国家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主要改变水循环环节中的()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9.我国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纬度变化情况如图。
据此信息,下列有关该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低纬度地区较多B.北纬40°附近最少C.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D.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少10.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A.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B.有氢气和氧气产生,且体积比为2:1C.在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两个试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2:1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11.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B.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然后接通直流电源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12.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但地球上的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
如图是地球上各大洲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和人口数量各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示意图。
可见( )A.亚洲水资源人均拥有量最少B.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C.水是循环的,没有必要担心水资源不足D.亚洲水资源总量最多,不存在水资源缺乏问题13.证明电解水的两极产生什么气体的方法正确的是()A.用燃着的木条接近负极产生的气体,气体燃烧,出现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B.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负极产生的气体,木条立即复燃,证明是氧气C.将正极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氧气D.将带火星的木条接触负极产生的气体,木条燃烧,证明是氢气14.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D.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15.下列能证明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A.水的结冰B.水的沸腾C.水的蒸发D.水的电解16.电解水的实验中可以看到:①产生的气体中可以点燃的是氢气;②产生的气体中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③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④水逐渐减少;⑤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③C.只有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17.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以分解,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是()A.水分子的能量B.水分子的组成和结构C.水的化学性质D.构成水分子的原子种类18.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体现是( )A.降温到0℃,水结成冰B.加热到l00℃,水变成水蒸气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D.给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19.如图是电解水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中获得信息错误的是()A.两种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2:1B.生成物中的两种分子大小相同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变化D.化学反应中,分子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20.小明通过化学方程式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大胆提出假设: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B.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D.实验所得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多,可以认为实验成功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50分。
)21.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资源,但全国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图表,然后回答有关问题.紧缺性人均水量/m3轻度缺水1700~3000中度缺水1000~1700重度缺水500~1000极度缺水<500表2水资源紧缺指标我国首都北京属于水资源缺水地区,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措施。
(要求:不要重复题中已有的措施.)22.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外动力主要是。
(2)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的海水(A)______形成水汽,水汽被(B)_______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C)_____,降落到地面的水,通过(F)__________和(D)__ _____又返回海洋,这种水循环称为______循环。
(3)P所代表的水循环叫_________,T所代表的水循环叫____________(4)根据全球水平衡原理,P、M、T三种循环中,循环的水量最大,循环对地球淡水资源更新有重要意义,有效补充了地球的淡水资源。
(5)如果某地区的水循环很活跃,那么该地区水体平均更新周期是较______(填“长”还是“短”)23.人们曾发现埋藏在地下1000多米的莲子始终没有发芽,这是。
后来人们把该种子播在有水的泥土里,沉睡了1000多年的莲子竟然发了芽,这是因为。
2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1和图2回答问题。
图1.水的电解图2.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试管1,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两者的体积比约为,这个实验说明水是由组成的,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
(2)请在图2中用“ ”、“ ”表示反应后的生成物。
25.如图是水电解的过程微观示意图,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你指出至少两条。
(1);(2);26.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水变成冰;②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③氢气燃烧生成水;④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有水蒸气生成;⑤冰山移动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10分。
)27.某学习探究小组用水电解器电解水,测定两管逸出气体的体积,记录如下:请回答:(1)A是电源的极,甲试管产生的气体是,检验乙试管中的气体的方法是。
(2)装置密闭性良好、读数正确,若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大于氢气,请分析实验中测得结果会偏;(填“小”或“大”)(3)自第分钟起管(A)和管(B)产生气体的体积比非常接近理论比值。
警告:本系列作品的版权归21世纪教育网和编者(利剑科学)所有,谢绝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果资料中有问题,你可以联系编者(利剑科学)的QQ:2716237634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D 解析:陆地淡水包括冰川水、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土壤水、河水等。
而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是人类较易利用的。
2.A 解析:绿色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到大气当中.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沙漠地区缺水,此地区植物的特点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沙漠植物常具有较小的叶片,且叶片的气孔较小这不利于水蒸气的外出,减少水分的散失,抑制蒸腾作用.可见A符合题意3.C 解析:由于海洋面积大,因此大气水主要来自于海洋水的蒸发。
4.D 解析:证明空气中存在水的方法可以从生物科学、物质科学等角度进行证实,如细菌的滋生需要水,因此A选项正确。
B和C选项都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而形成的,所以都正确。
5.D 解析:水影响植物的分布主要是因为:第一水是构成植物体的主要成分.第二水是植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必需的物质,如化学反应的溶剂、物质的运输、光合作用的原料等.由于各种植物对水的要求不同,所以就影响了植物的分布.我国东北、内蒙和新疆的部分地区处于同一纬度带,气温相近;植被类型却不同是因为从东到西,降水逐渐减少;东北降水多,内蒙降水较少,新疆的部分地区降水很少.在东北有足够的水供给植物生长,所以东北能够生长茂密的森林,而内蒙的降水量相对较少,只能够形成草原植被;新疆的部分地区降水很少,植被很少,形成荒漠.因此东北地区主要是森林,内蒙主要是草原,而新疆则是荒漠,植被不同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不同.可见D符合题意.6.D 解析:海陆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循环,它使得陆地上的水得到补充和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7.A 解析:人类大量抽取地下水会造成地表塌陷、沿海海水倒灌,故A正确。
地球上淡水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冰川水利用不多,所以B和C选项错误。
冰川是淡水中储存水量最多的,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和高山地区,故D选项错误。
8.D 解析: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主要是通过改变水循环中的对地表的改造,即地表径流。
9.D 解析:从图示中可知,在低纬度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较多,在北纬40°附近最少。
图示不能显示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随纬度变化升高而减少的特点。
10.C 解析: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故选项错误.B、有氢气和氧气产生,是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故选项错误.C、通电后,在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两个试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约为2:1,此现象能直接观察到,故选项正确.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是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故选项错误.11.D 解析:A、电解水时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就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故A正确;B、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是为了减少误差,必须接通直流电源,不能用交流电,故B正确;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是一种氧化物,水是一种化合物,故C正确;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D错误.12.A 解析:读图可知,亚洲淡水资源总量居六大洲之首,但是由于人口较多,达到了60亿,人均占有量就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