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01年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1901年至1919年(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3.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7分钟)
有学者认为,1901到1919年的中国既是“沉沦”的谷 底,又是“上升”的起点。是“沉沦”到“上升”的转 折期。 思考:
1901到1919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生了 哪些大事?其中哪些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沉沦”?哪些 又体现了由“沉沦”到“上升”?
6.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 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三民主义, 建立资产 阶级民主 共和国 建立中华 民国,但 未改变半 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的性质
课后巩固训练
学案中的课后巩固训练,我把其分为必 做和选做两部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自主学习时间用25分钟完成并 上交学案,教师进行批改,并进行总结反 馈。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领导我们觉醒了 领导我们站起来了 领导我们富起来了
课堂教学案
一、情景导入(1分钟)
20世纪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100年。20 世纪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三次历史性巨 变。在此期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各自思 想理论及其革命实践成为引领时代进步的三位伟人。 他们走的是一条救国、建国、强国的之路。在马克 思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无疑是那 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网络
生活变迁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资本主义发展 五四运动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应针对“目标”与学案同步编 写,利用课堂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闭卷 完成,以反馈“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通 过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即时获得关于这一节 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及时而准确 地辅导解难。
六、课堂达标训练(8分钟)
课堂教学案
二、预习检测
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设置的思考题进行相互 1.辛亥革命是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次巨变在 提问,教师通过巡堂个别提问。 哪些方面? 2.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3.新三民主义相对旧三民主义而言,有哪些突出变化?
二是通过习题进行限时检测。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1.关于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9分钟)
材料一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 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未重蹈严正声明循环 的覆辙.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 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三 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单位:家)
1.点拨:辛亥革命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2.对五四运动精神的理解(9分钟)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 颐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 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观点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宣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张 宝明、刘雨等) (2)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 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 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 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 们以哪些启示?
辛亥 革命
(1)时代背景: (2)社会条件: (3)组织条件: (4)革命纲领:
(1) (2) (3) (4)
五四 运动
经济史考点梳理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时间 原因 表现 影响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社会生活的变迁
19,有大人、老爷等名称。…… 殊为共和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 前清官厅恶称。
三、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1.关于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9分钟)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 封建王朝?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 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 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3)据材料三、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发生了哪些变化。分 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1901年至1919年的中国 政治、经济和思想
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1901
1912
辛亥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迁
设计意图
1. 教学模式:自主合作优质高效
2. 专题设计:分段切片式通史复习
政治史考点梳理
背景 结果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影响
左侧图片, 反映了中国 近代社会生 活发生了哪 些变化?变 化的原因有 哪些?
文化史考点梳理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三民主义 内容: 影响: 新三民主义 内容:
影响:
政治:
背景 新文化运动 内容
经济: 思想: (1) (2) (3)
影响:
课堂教学案
情景导入 预习检测 合作探究,重点点拨 反思构建 课堂达标训练
点拨: 阶段特征
沉沦· 转型
政治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资产阶级由改良 走向革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 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出现短暂 春 天。 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
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由学习西方的政治转向 学习思想。
1901年 1912年 1919年
四、反思构建
构建知识网络是二轮复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本 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把教材主干知识按知识间的 内在联系梳理成线,并用箭头标出各知识点间的横 向联系。教师可抽查两名学生到黑板板书,其他同 学进行点评来共同完成这一教学环节。
3.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 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4.“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 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5.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1.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 历史信息有
图1 望风而起 图2 共和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③革命派大力弘扬 民主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2.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民众以为清室 退位,即天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个观点表述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