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
摘要:广州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广州已经是合格、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要建的。
目前广州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坎”上,转的好,广州的下一步发展就有希望;转得不好,可能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不保了。
关键词:广州市产业转型措施
前言:目前,广州市正处于产业转型的重要阶段,在亚运等各种大型项目活动的刺激下,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积极的向前推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作为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发展的领头羊,经济水平逐年稳步上升,而广州作为广东省首府,更是在各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年来,广州市更是加大投资,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扩大内需,使广州市保持住仅次于北京、上海的“第三城”的优势地位。
什么是产业转型?
要对广州市产业转型的分析,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产业转型。
对于产业转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较宏观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科技等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特定的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对其现存产业结构的各个方面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整。
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主要构成中,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技术装备等发生显著变动的状态或过程。
从这一角度说,产业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包括了产业在结构、组织和技术等多方面的转型。
另一种解释是指一个行业内,资源存量在产业间的再配置,也就是将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衰退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的过程。
广州市产业转型现状
在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广州市近年来遇到了很多大的挑战,但是却始终没有在经济危机中倒下,而是沉着应对,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总体上来看,2009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到9112.76亿元,同比增长11.5%,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1—3季度累计分别提高3.5个、3.0个和1.0个百分点。
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2.55亿元、3394.65亿元和5545.56亿元,分别增长3.9%、8.8%和13.6%。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其中,在三产业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这充分说明,之前政府提出的“三促进一保持”的产业结构政策起到了相当大的进展,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改变。
2009年,广州市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04:38.94:59.02变为1.89:37.25:60.86,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8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房地产业逆势而上,2009年,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合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4.2%和37.5%。
金融业受益于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行较为活跃。
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3.7%和25.9%。
而2010年以来,全市经贸系统加快推进经济方式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提升现代商贸业发展水平,保障煤电油及生活必需品
等要素供应稳定有序,工商业经济在质量、效益、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1~9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和总产值2621亿元和10729亿元,同比增长19.8%和21.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销售总额3182亿元和14390亿元,同比增长21.3%和36.0%。
这些数据也在实际上显示出了广州市产业转型的进展情况。
广州市产业转型措施
通过对广州市产业转型现状的分析发现,广州市的产业转型在取得了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真些许的不足。
一是对外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球的经济尚未真正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世界经济尚未真正复苏,导致广州市的外部需求仍然不足。
进出口在2009年仍有13.0%的降幅,虽然2010年回升了不少,但是总体上还是显示出外部需求的不足。
另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在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广州市之所以保持着较好的回升速度,主要是政府力量的拉动,但是由于广州市的民营投资增长乏力、市场价格同比持续走低和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所以仍然表现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待加强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广州市政府采取了各种对策:一是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和双转移工作,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占地多、效益低的落后产能;二是促进消费需求,通过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各类保障制度、关注消费的生命周期和降低消费成本、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来增强紧急增长内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
汽车消费、耐用品消费、时尚消费、网络消费和服务性消费等是成长型和潜力型消费,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点;三是鼓励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石油、电力、水利、新能源、金融保险等领域;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扩大特许经营范围,支持民营资本进入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领域。
着力解决民间资本融资难问题,扩大信贷融资规模,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民间投资主体的能力。
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在数量上、规模上、质量上取得突破。
支持担保机构做大做强,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四是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在中国政府将节能减排提高到重要议程上来时,发展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必然选择,广州市应大力扶持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及时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五是开拓外需市场,稳定外贸经济发展。
广州市要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提高竞争力。
加大吸引外资力度,重点引进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能耗低的大型工业项目和现代服务项目。
2010年12月18日,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到刚刚开业的白云万达广场检查建设及运营情况时又提出了要坚持以城市战略规划主导城市总体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按照城市规划和产业业态要求建设,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好处,同时带动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为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加快促进了广州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这种以城市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的“双赢”路子要坚持走下去。
促进广州市产业转型的项目——以亚运为例
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使广州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广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较大的助力。
从新兴的LED产业、新型能源汽车产业,到以服务业为主的全新产业结构,可以说广州亚运会的全过程始终贯穿并体现着广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效果。
LED绿色照明正是广东借亚运之机着力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
据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介绍,为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亚运会成功举办的支撑保障作用,广东省科技厅与广州市政府共同实施“科技亚运”重大专项,安排专项经费2400万元支持19个项目,内容涵盖数字技术、绿色建筑科技、智能交通管理、环保与绿色城市技术应用、新能源技术、安全科技等诸多领域。
行驶在亚运村里的新能源汽车、亚运场馆使用的节能技术、亚运期间的智能交通系统和AVS3D转播技术等,都是“科技亚运”的骄人成果。
这些新技术不仅保证了亚运赛事平稳有序进行,还为广东培育出绿色照明、新能源汽车、新型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
以LED产业为例,自2007年起,广东省就联合有关部门和亚运举办城市广州、佛山、东莞等,组织实施“千里十万”大功率LED路灯产业化示范推广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广东全省LED产业总产值近350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全年预计总产值可达800亿元,市场前景相当广阔。
其他新技术也多已实现产业化,据广东省经信委通报,目前该省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为主的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
另外,广州亚运会还极大地改善了旅游基础设施,促进广州及广东的旅游业进一步成熟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当地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数据显示,亚运会期间15万人次海外游客和观众,为广州带来8000万美元左右的旅游收入,50万人次的国内游客和观众,为广州带来10亿元左右的旅游收入。
使广州市的服务业受到了不小的益处。
以功能论输赢促产业转型
广州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广州已经是合格、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要建的。
目前广州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坎”上,转的好,广州的下一步发展就有希望;转得不好,可能中心城市的地位就不保了。
广州现在所要做的一是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二是提升科技创新功能;三是提升文化引领功能;四是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而发展模式转型是提升实力的根本途径,所以,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广州要时刻都有危机感,根据“三促进一保持”等政策逐步稳定转型。
参考资料:《广州日报》——《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促产业转型升级》;
《广州经贸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