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

《高级病理学》教学大纲Teaching Outline of Advanced Pathophysiology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A0104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54学时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授课对象:硕士、博士生考核方式:闭卷考试预修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组织学、病理学主讲教师:卫洪昌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金惠铭,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1月。

参考资料:1.陈主初,病理生理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8月;2.张启良,新编病理生理学教程,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5月;3.Stephen J. Mcphee, Pathophysiology of Disease (third edition),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11月;4.Kaufman, C. E ,Essentials of Pathophysiology.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是在基于本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介绍本学科国内外新进展和研究成果,通过理论讲授、病例讨论和最新进展讲座等方法进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知织,熟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联系,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科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绪论1.主要内容(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

(3)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

(4)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

2.教学要求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一章疾病概论1.主要内容(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2)病因学:外因、内因、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普遍规律。

(4)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5)疾病模型:可分为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

制备疾病模型应遵循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三大原则,制备方法主要有自然发生与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

2.教学要求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疾病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章水、钠代谢与酸碱平衡紊乱1.主要内容(1)正常酸碱平衡: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2)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与H+ 浓度、PaCO2、SB和AB、BB、BE、AG的概念、标准值及其意义。

(3)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分类、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4)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

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

(5)分析血气报告并作出酸碱失衡诊断。

2.教学要求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掌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掌握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熟悉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了解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第三章发热1.主要内容(1)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

(3)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4)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代谢改变,免疫功能改变。

(5)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

2.教学要求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第四章应激1.主要内容(1)应激、应激原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及分期。

(2)应激的全身性反应:神经内分泌反应、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

(3)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的概念、组成、生物学特点与功能和表达调节,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分类、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4)应激与疾病关系。

(5)常见应激性疾病及发病机制,心理应激的研究与方法。

2.教学要求掌握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掌握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掌握热休克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熟悉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的区别,熟悉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熟悉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来源、种类、生物学功能;了解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

第五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1.主要内容(1)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凝血系统、抗凝血系统、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2)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a)DIC的概念、病因和诱因、发病机制、分型。

b)影响DIC发生发展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c)DIC研究概况、研究成果。

d)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临床检测及意义。

2.教学要求掌握DIC、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掌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掌握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掌握“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熟悉FⅫ、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的作用,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熟悉DIC 的诱因、急性DIC的分期;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DIC 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

第六章休克1.主要内容(1)病因和分类、发生发展机制。

(2)有关休克研究的新进展。

(3)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4)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及病理生理改变。

(5)休克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

(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衰竭:a)SIRS、MODS、MSOF、败血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b)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因、始动环节、诊断标准、分期、发病机制。

c)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分型、各器官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d)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掌握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掌握SIRS的发病机制、判断标准,掌握MODS的分型;熟悉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熟悉MODS的发展过程;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了解SIRS和MODS 的防治原则和实验性治疗进展。

第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1.主要内容(1)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意义。

(2)原因和条件: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3)发病机制:活性氧的作用,主要是氧自由基介导学说和钙超负荷学说。

氧自由基介导学说: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损伤机制。

钙超负荷学说:钙超载形成和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其它如白细胞作用和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及无复流现象也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

(4)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缺血研究新进展。

(5)防治原则。

2.教学要求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掌握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熟悉心肌缺血预适应及其内源性保护机制;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

第八章心力衰竭1.主要内容(1)病因和分类。

(2)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3)发病机制。

(4)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低排出量综合征,静脉淤血综合征。

(5)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6)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干预心肌改建,促进心肌生长或替代衰竭的心脏。

2.教学要求掌握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改建、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等概念,掌握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降低的主要机制;熟悉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及诱因,熟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熟悉心肌改建对心功能的代偿作用及不利影响;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专题讲座是对近期医学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灵活的教学模式。

近期专题讲座:一、血管新生二、胃食管反流病三、颈椎病与高血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