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大名词解释

南大名词解释

南京大学中文专业1996--2002名词解释试题汇总叙述视角悲剧灵感意境艺术真实现实主义文学鉴赏熟悉的陌生人文艺社会学文学本质论文学语言文学风格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再现理论和表现理论形式主义文学研究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新月诗派胡适之体主观战斗精神孤岛文学问题小说左联东北作家群七月诗派三突出黑八论伤痕文学"寻根文学" 朦胧诗"革命样板戏"章回小说说话四家毛诗公安派桐城派唐宋诗派大历十才子梅村体阳湖派三家诗散曲八病骈文变文《世说新语》《花间集》《文选》奥林波斯神统《人间喜剧》《复活》书信体小说三一律托尔斯泰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神人同形同性文人史诗多余人流浪汉小说荷马史诗框形结构古典主义卡夫卡式语言规划语言联盟根词分析性语言表层结构传统语法语义场语流音变孤立语组合的递归性词类对立与互补语言风格亲属语言洋泾浜永字八法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区别性特征社会习惯语借词语言的社会变体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社会方言合成词多重复句组合关系汉语七大方言区音标层次分析法异化歧义结构兼语句基本词汇普通话联绵词四书集注偏义复词古音通假通假颈联箴铭异体字流水对十三经引申义反切稽古如字平仄衍文貌2003~2008真题名词解释文学卷熟悉的陌生人游戏说创作说创作个性唐宋八大家文钞三言、二拍新月诗派革命样板戏浮士德精神多余人黑色幽默文学风格误读骑士文学湖畔诗派山药蛋派野草现实主义冲击波梅村体孔门四科沈汤之争兴观群怨文学思潮九歌公安派文学研究会《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感伤主义意识流小说语系意音文字联绵字反切轻声主谓谓语句童心说共鸣平话八股文革命浪漫谛克第一次文代会框形结构自然主义语流音变色彩意义六书如字调类名词性谓语句悲剧永明体唐宋派百花文学拜伦式英雄魔幻现实主义语法范畴狭义形态使动用法平仄定位语素兼语词组审美观照文学流派春秋笔法兰亭唱和常州词派“繁星体”小诗《野草》文艺复兴《卢贡—马卡尔家族》社会习惯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通假字破读字衍文汉语的七大方言词类音序法古代汉语《史记》三家注通假字集解古今字疏十三经文言清浊六书异体字词类活用避讳《说文解字》天干地支反切使动用法文艺学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与其它专业重复部分不再列举,仅供参考文艺学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与其它专业重复部分不再列举,仅供参考)文艺学文艺方法方法论评注圈点系统方法比较文学方法再现理论表现理论审美观照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形式主义方法心理距离间离艺术形象文学形象意象文学意象文学典型熟悉的陌生人艺术直觉文学语言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传达形象思维艺术联想艺术幻想移情艺术思维灵感变形生活真实典型化个性化概括化典型环境审美趣味创作个性文学风格才气学习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鉴赏共鸣文学批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席勒-斯宾塞理论悲剧喜剧正剧通感文学本质论文学特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创作主体论文学寓教于乐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蒙太奇典型人物艺术概括意境艺术想象艺术技巧创作方法游戏说巫术说模仿说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与其它专业重复部分不再列举,仅供参考)传说神话《诗经》《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论语》《楚辞》《离骚》《九章》《九歌》《吕氏春秋》《史记》《汉书》乐府相和鼓吹曲《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文学永明体《典论论文》《文赋》《世说新语》《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竹林七贤左思风力四声八病骈文前四史四书五经劝百讽一春秋笔法九流十家大小谢宫体诗互见法古文运动以文为诗新乐府《诗品》变文俗讲押座文词韩孟诗派大历十才子西昆派江西诗派永嘉四灵说话四家元诗四家四大谴责小说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神怪小说演义小说三大名注文质说缘情说文气说诚斋体江湖诗人《沧浪诗话》话本入话南戏北曲元曲小令套数叶儿元杂句折楔子科院本赋山水田园派盛唐边塞派无题诗唐宋派上官体郊寒岛瘦明初四杰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复社浙西六家几社格调说肌理说神韵说童心说性灵说桐城派南社元曲四大家岭南三大家江左三大家南施北宋《人间词话》章回小说台阁体弋阳腔昆腔拟话本唐宋八大家《闲情偶寄》阳湖派常州词派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同光体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黑幕小说大晟词人诸宫调吴江派临川派谴责小说侠义小说狎邪小说苏州派讽刺小说赋诗言志兴观群怨毛诗序九辩"七"体《淮南子》太康体玄言诗元嘉体元和体和长庆体婉约词派豪放词派雅部和花部小说界革命晚明小品阳羡派歌行体清谈小说志怪小说吴均体梅村体赋比兴乐府古诗十九首竹林七贤三张两潘二陆一左山水田园诗派元白诗派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与其它专业重复部分不再列举,仅供参考)语言现代汉语汉语规范化汉语拼音方案隔音符号注音字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零声母字韵母韵腹韵头韵尾音值押韵十八韵十三辙调值五度制声调表示法轻声调类平仄儿化韵停顿重音语法重音强调重音异读词句调文字笔形永字八法部首四体隶变实词虚词词素词组单音词复音词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同音词同源词类义词反义词古语词方言词借词熟语惯用语成语四字格歇后语谚语格言行业词语隐语语法学语法学体系历史语法学比较语法学描写语法学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词类词性多义词组存现句句类句型非主谓句把字句被字句独立成分修辞移用仿用反语对比联想对偶排比顶真回环错综通感借代夸张比拟事物语体文艺语体多重复句分析性语言综合性语言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礼、气气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作者:sunruixin2005 2006-5-26 13:41 回复此发言--------------------------------------------------------------------------------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