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轮复习教案:地球与地图

一轮复习教案:地球与地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讲地球和地图教学目标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4.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理解等高线(等深线)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解决地理问题教学重点1.应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判断方向、计算距离2.理解并掌握地图的三要素: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的确定,比例尺的计算及缩放,注记、图例的阅读与运用3.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图出现频率较高,且综合性越来越强,侧重于与其他考点相结合考查,比如根据等高线确定修建水库的地址和规模,与气温垂直变化的相关计算,聚落与交通线和等高线的关系等。

考查方向:1.以经纬网图为背景,考查距离的计算、方向及最短航线的判断2.以经纬网图和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比例尺的计算、方向的判断3.以经纬网图和区域地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空间定位、地理位置的描述和评价、区域地理特征4.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图出现频率较高,且综合性越来越强,侧重于与其他考点相结合考查,比如根据等高线确定修建水库的地址和规模,与气温垂直变化的相关计算,聚落与交通线和等高线的关系等。

教学过程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材和以前掌握的知识完成《金版教程》上的“基础梳理”第一讲地球和地图第一课时要点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8万里)。

2.地球仪(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假想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两极: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其中指向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N;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S)。

3.经纬网(1)经线和纬线的基本特点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圆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南北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相互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同一经线圈上两条经线度数和为180°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间隔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相等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2)经度和纬度的划分经度纬度划分方法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由赤道(0°纬线)向南、向北各划分90°分布规律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西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东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北纬的度数愈向北愈大,北极点为90°N;南纬的度数愈向南愈大,南极点为90°S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值增大的为东经度,减小的为西经度由南向北度数增大者为北纬;减小的为南纬(3)几条重要的经线和纬线①重要经线:0°经线和180°经线是东西经度界线;20°W 经线和160°E 经线是东西半球划分界线。

②重要纬线: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划分界线;23°26′是热带和温带划分界线;66°34′纬线是温带和寒带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中纬度界线;60°经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要点二经纬网的主要应用1.定“位置”2.定“方向”3.定“距离”4.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5.利用经纬网定“范围”6.利用经纬网确定对称点1.判定方向(1)基本思路:①同一经线上的两点AC为正南、正北关系,同一纬线上的两点CB为正东、正西关系。

②若两点AB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也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断方位时,既要判断两点间的东西方向,又要判断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2)在方格状经纬网上,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如下图中A在B的西北方向。

具体判读方法:(3)在极地投影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出的直线。

纬线则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具体判读过程:①依据劣弧判断东西:在被比较的两地AB之间的劣弧上画出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箭头指东,箭尾指西,如上图中A在B的西面。

②依据极点判断南北:越靠近北极点,则位置越向北;越靠近南极点,则位置越向南,上图中B点较A点更靠近南极点,则B在南面,A在北面。

综合以上过程,则A在B的西北方向。

第二课时2.量算距离(1)任何一条经线上,纬度间隔相差1°的经线长度约111千米,如图中AC间距离。

(2)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长度约为111千米。

(3)任何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经度相差n°的纬线长度为111千米×n°×cosφ,如图中AB距离。

(4)如果两点,经度不相同,纬度也不相同,计算两点间距离时需要进行估算,先假设两点间经度相同或纬度相同,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如图中BC间距离。

3.比较面积不论在同一幅经纬网图上,还是在不同的经纬网图上,进行两区域面积大小的比较时,应该看其实际占有的单位经纬网格的多少及其所处纬度的高低,若占有的单位经纬网格越多,其所处的纬度越低,则其面积越大;反之则越小。

4.求算比例尺(1)先取同一经线上的A、B两点,并量算出AB间的图上距离。

(2)计算AB间的实地距离:AB间所隔纬度数×111千米。

(3)根据公式求算出比例尺的大小5.确定“最短航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

(注:所谓大圆是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中弧AB)。

(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下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K,而不是弧MQK,赤道上除外)。

(3)晨昏线上的两点,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较短晨昏线(即劣弧线)。

第三课时6.区域定位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是近年来的高考基本能力要求,是判定区域特征的前提基础。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求脑中有网,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解答这类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掌握一些重要的大洲、国家和我国重要地区和地形区的轮廓和大致的经纬度位置,以及一些重要河流的轮廓和河口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再结合图中重要的信息,例如重要城市、山脉、交通线名称等综合判定区域位置。

1.重要大洲和地区的区域定位2.主要国家的区域定位7.对称点(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B(40°S,20°W)。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

如A(40°N,20°W)与C(40°N,160°E)。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如A(40°N,20°W)与D(40°S,160°E)。

四、地图三要素1.比例尺图上距离(1)公式∶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х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文字式: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千米(2)表示形式数字式:1:300 000线段式:(4)比例尺的大小及应用①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比例尺是个分数值,且分子是1,因此看比例尺的大小,就看分母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比例尺的放大与缩小比例尺放大、缩小多少倍,等于分母缩小、放大多少倍;地图图幅放大或缩小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倍数的平方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地图反映实际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墙上的世界地图),图幅面积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书上的世界地图),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墙上中国地图),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墙上世界地图),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大,反映的地理事物越简略②比例尺的应用A、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图上面积相同时,实际面积越大,则比例尺越小。

如图,甲、乙、丙三个阴影区比例尺的关系:甲>乙>丙。

B、比例尺中有关距离的计算a根据比例尺求距离b根据距离求比例尺第四课时(5)利用比例尺,比较地形坡度、风力大小①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比例尺越小,坡度越缓。

②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③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等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差)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6)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①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②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图,其比例尺越大;③同一个地理事物(如某个湖泊等),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尺越小;④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方向(1)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地图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指示北方(3)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图例和注记中“▲”属于图例,“泰山”、“1532.7米”是注记。

五、等高线地形图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如下图)(1)海拔(绝对高度):某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2.等高线地形图(1)山峰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或示坡线位于等高线外侧)(2)山谷等高线向高值方向凸出(凸高为谷):可能有河流发育,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3)山脊等高线向低值方向凸出(凸低为脊)(4)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5)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6)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或示坡线位于等高线内侧)第五课时部位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交会处——陡崖判地形种类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平原;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丘陵;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山地;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高原判地形部位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地;反之,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鞍部;等高线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山谷;等高线交会处——陡崖地形图特别提醒(1)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山脊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为河流的集水线。

(2)示坡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用“”标记,如下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