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是我省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围绕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是我省在新的发展阶段上面临的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衔枚疾进
蓝色经济区首先是基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海洋经济,比如说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包括港口、海洋的工矿业、也包括海洋休闲业等。

蓝色经济区还是海洋资源节约型和海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正在论证中的《山东省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显示,山东要打造七个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青岛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烟台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等。

在投融资政策方面,拟设立海洋开发银行,发展信托投资基金、金融租赁公司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强力支持蓝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在土地和海域使用优惠政策方面,我省将积极争取国家用地、用海指标,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等项目优先安排用地、用海计划;在对外开发方面,拟争取设立东北亚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融合程度。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快速崛起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区域土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00多万,各项重要指标多占到了全省总量的1/3,其中淄博以石化、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专业化制造业;泰安以泰山为依托的旅游业;莱芜有钢铁、服装、食品加工、旅游和特色农业;德州的造纸、化工,聊城的机械制造、医药和特色旅游,滨州的纺织等,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各具特色,按照各自的分工和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很大的整合、对接及合作空间。

目前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已具雏形,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对拉动我省中部以及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我省今年将继续加大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力度,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济南提升产业水平,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今年重点推进区内交通、旅游、信息、环保一体化建设。

”而通过上述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示范区”动力十足
黄三角区域范围广阔,不仅包括黄河三角洲所在地东营和滨州两市,还有与其相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6市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 2.65万平方公里。

港口是区域发展的长期动力,黄三角开发过程中,海港建设是“重头戏”。

在建的东营港,预计三年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两千万吨,2020年成为亿吨大港。

目前,东营港的两个3万吨通用泊位已经建
成。

今年东营还将投资9亿元扩建机场,到2020 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货邮5000吨,困扰这一地区多年的由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将得到缓解。

同时,山东将投资1.5万亿元左右,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加快推进这一区域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

其中,临港产业区建成环渤海区域重要的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高端产业区建设黄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承载;生态高效农业区培育以黄河口大闸蟹和海参为代表的特优水产品;生态旅游区建成八方来宾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依托临海资源,着力切入盐化工、涉海装备制造、生态能源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精心运作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渔业,倾力构筑高附加值产业体系。

培植壮大海洋装备制造、石化、绿色能源、临港物流、生态海洋化工五大蓝色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为黄河三角洲打造一个沿海增长极。

产业规划
在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上,我省提出,要加快济南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集中抓好15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建设20个特色产业基地,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在发展服务业方面,我省提出,要依托大型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鲁东、鲁中、鲁南三个物流区域;积极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济南、青岛等大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培植服务
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和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