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五大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五大知识点总结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般地说,技术的发明是科学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物化,使可供应用的理论和知识变成现实。

现代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科学的应用”然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技术,技术的需要往往成为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技术出发展又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

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可以预见,它们的联系还会更加密切,界限也会变得模糊起来。

但是,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尽相同的社会文化.二者的区别也是十分明瓦的。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把握二者的区别:(1)从目的和任务看,科学主要是认识自然,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讲究要有所发现,要揭示客观过程的规律性和因果性;技术则主要的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解决实践过程中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印问题,寻求怎样去制(making)和做(doing)的规则,讲究有所发明.以实现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

(2)从活动过程看,人类认识利实践的循环过程为实践一实践感性一理论理性一理论感性一实践理性一实践感性。

科学乃是对复杂实践感性的理性纯化,技术乃是对理伯理论的综合感性化。

科学主要地是从实践到理论,从物质到精神,扬弃经验以跃升到玛性,其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相对不确定,选题的自由度大.活动有较明显的个体性;技术贝主要地是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经验因素常常是不可缺少的或是必要的补充,其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相对较确定,选题的约束度大些,活动有较明显的协作性。

(3)从形态上看,科学主要地表现为一元件的知识,它要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析出某一种定论,主导性的认识走向是从复杂到纯化,从多样到单一;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复杂化,它要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去做出多种类狭的设计方案,造成种类繁多的人工创造物或多样性的物质手段。

(4)从评价标准看,科学判断要讲是非,讲真理性标准,要淘汰谬误,追求正确,且不能得出有用的东西就是对的结论;技术主要讲合理,讲效用性标准,可以说更有用的手段、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技术要淘汰效益差的东西,追求效率、效用和效益。

(5)从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上看,科学(尤其是基础自然科学)在说明客观过程的可能性时,较少顾及实现这种可能性的经济的、法律的、政策的和资源的条件,科学与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而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则不仅要注意到可靠性、可操作性、安全性、宜人性和易于维护、维修,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法律政策、伦理和资源环境等因素,技术对社会文明、国家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技术是更具现实性的生产力。

(6)从工作主体来看,科学主要是研究员、学者、教授们的事业,并固有新思想、新发现而获得荣誉和奖励;技术主要是工程师、发明家、设计师、管理者、企业家们的事业,并因创制新器物而得到专利和收益。

技术家或工程师们的价值取向、地位作用、智能结构、认知风格、心理素质与科学家有较大差异。

二.自然界系统自然系统是存在与演化的统一,因此系统自然观内在地包含着系统存在观和演化观两个有机关联的层面。

其中,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的逻辑起点,系统性是自然界存在方式的反映,层次性是自然系统所固有的层层相包关系的逻辑展开。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列宁在继承以往唯物主义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分析和总结,对物质的根本特性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明,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存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与、摄影、反映。

”列宁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即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冲,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指出物质这一客观实在性是可以为人们所感知、所认识的,这就同各种形式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总之,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根本特性的局限性,全面深刻地反映了物质的本质特性证实和丰富了这一观点。

克服了各种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这一观点。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从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看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从物质聚集状态看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物质的粒子的电荷、重子数、轻子数、奇异数等量子数的同号异号性,把物质分成物质与反物质;根据基本物质形态的不同,把物质分成实物和场,从而认识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字亩万物在基本粒子层次上的统一性,宇宙万物在实物和场两种基本物质形态上的统一性四.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一)何谓“系统”一般认为:运动变化着的若干部分,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组成的具有某种确定功能的整体谓之“系统”。

”在我们看来,尽管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给系统下定义.但是科学地把握这一概念应当注意以下四个要点:其一,任何一个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察构成,即承认系统内部应具有可分析的结构,单个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其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诺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丁特定的结构;其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锅台中突现出来。

(二)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普遍性五、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任何一个自然系统都是内苦干要素构成的,这些相互联系的要家总是通过特定的构成力式形成不同的结构,而结构各异的系统具有其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又是该系统在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反映自然系统特征及规律的基本范畴是: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环境,而且系统与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是自然系统客观存在的基本关系,这些基本关系是系统方法等科研方法的本体论基础,也是进一步讨论自然系统演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六、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和塞本类型(一)自然系统的本质特征从以上关于自然系统的界定及其辩证关系的认识系统的本质特征。

1.整体性。

2.开放性。

3.动态性。

4.层次性,(二)自然系统的基本类型自然界是肉种类贸多的物质系统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用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所有的自然物质都自成系统或处于系统之中。

对同一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做不同的分类。

1.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2.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与复合系统。

3.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析,可分为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4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析,可分为平险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系统。

5.以人们对系统的认识程度为标准,可分为黑系统、白系统和灰系统。

此外,还可以把系统外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有序系统和无序系统等等类型。

选用什么样的分类标准,对自然系统如何进行分类具有相对性,但由此反映出自然系统的类型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为自然物质系统的构成方式的多样性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的多样性。

七.层次结构及其特点层次,指若干系统之间(或个系统与其环境问)经相互作用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例如原子与原子构成分于,分子与分子构成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再与其他有关要素构成细胞,等等。

此处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之间就里现出层次关系。

层次结构的主要特点是:1.自然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高层次包含着低层次,并内低层次构成,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但低层次的变化也影响高层次的状态。

有的低层次的系统可以发展为高层次的系统,高层次的系统也可以分解、还原为低层次的系统。

如生命的形成和生物的进化就是内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生物死亡后,又分解、还原为低层次的物质元素。

2.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只有通过相干性关系,它们才能结合起来构成高一级系统,在单纯加和性关系中不会出现层次结构。

总之.层次结构是通过多级相干性关系构成的多级整体的结构。

定义一个层次结构必须明确一些类别的系统,明确这些系统问的构成性关系,明确构成性关系得以实现的相干性关系。

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结为三点:1.高层次系统酌结构、属性和运动形式是由低层次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经 2高层次虽然是从低层次小产生,产生后仍然以低层次为基础与载体,但向层次一曰产生,就与低层次有本质的区别。

3.高层次系统既然产生了新的结构、属性和规律,因此作为高层次系统组成要素的低层次系统,就与单独存在的低层次系统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八、自然界的基本层次自然界是由无限层次的物质系统组成的,层次结构规律是自然界物质存公的一个基本特征。

人们一般将自然界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两大部分,其中又有若干层次类型。

(一)非生命世界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一般根据一定的尺度、质量和描述物质客体运动规律的理论,将非生物界物质系统分成三个基本层次:宇观层次、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二)生命世界在生命世界中,系统是由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组成的,庞大而复杂。

整个生物界物质系统按其组成可分为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自然系统等级序列的最上层和最下层都不是封闭的,也就是说它既无亡限,亦大下限。

我们既不能把整个宇宙看作是目前所知道的总星系,也不能把已知的基本粒子看作是构成宇宙的最小单元*在我们看来。

无限即是对有限的超越,对自然界物质层次的无限性肯定是通过否定它的对立面—有限性来实现的。

因此,只要证明一个有限的物质系统之外仍然有其他物质形态存在,那就是对自然界无限性的一次证明。

物质层次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

人们对物质层次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问题应当是自然观的极其重要的内容。

但是,这个问题在很长的时期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古代的哲学家在考察自然界时虽己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例如我国的学者曾提到“人助天”和“人定胜天”,但直到19世纪以前,大多数哲学家谈论得更多的还是自然界本身,唯物主义哲学家更强调人要听取自然的声音,人要服从自然。

17—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自然观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逐步重视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

康德普提出“人向自然立法”,黑格尔提出了自然、人、社会大统一的大自然观思想。

在现代,由于人类改造自然有了重大进展,显示出入在自然界面前的巨大能动性,也由于人类改造自然又突现出其消极作用,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受到普通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