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一、什么是科学,科学的社会功用①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密切了科学与生产的关系。
科技加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
在历史上,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从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进入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就是由科学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所引起的。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②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扩大、文化的繁荣、教育的普及、道德水准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现代化;③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技进步和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的根本导向是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
二、科学与非科学非科学是指那些与科学同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
伪科学是非科学的一个子集。
凡是科学之外的都可以说成是非科学,如、艺术、哲学等。
非科学不等同于伪科学,只有当有人拿非科学的东西冒充科学时,才变成了伪科学,例如卜卦、算命、风水、星相、血型学(认为血型能影响人的性格)、人体特异功能、心灵感应;把幻想当科学,例如“外星人”、“史前文明”;以及某些违背物理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的惊人主,例如永动机。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科学与非科学区别①是否具有可检验性。
是否具有可检验性是科学与形而上学以及其他非科学形式的最根本的区别。
经验科学接受经验的检验,形式科学接受意义分析的检验,但是任何形而上学、、文学、艺术或诗歌都不接受这样的检验。
②是否具有理性的怀疑主义和批判精神。
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和任何迷信、教条主义、权威崇拜不相容的;③是否是不断进步的。
科学正是通过它不断地、自觉地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检验、自我怀疑和批判,促进自身不断进步的。
这就使科学的发展与任何或教条主义意识形态显著不同。
或教条主义学说要求死守它的教义或教条,甚至可以喊出要求它的教义或教条“万岁”的口号。
而科学却总是通过自觉地自我检验、怀疑和批判自己以往的理论以及其他成果,用更加进步的理论、方法、仪器甚至实验成果去取而代之。
三、科学与哲学的区别①哲学总是同对生活的体悟分不开,万物来源于水,并不是来自科学研究而是源于生活事实。
生命万物对水的依赖是普遍现象,所以这个命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而科学结论决定于科学观察和实验。
②科学精神以物为本,从客观出发,追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因此怀疑一切,直到其被证实。
一个公式或一个定理一旦有一次被证伪就不可成立;哲学精神是以人为本,从主观出发,追求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在反复的思辨中找到对问题合理的解释;③科学是以数学推演为基础,以实验为验证手段;哲学是以逻辑推导为基础,以辩论为验证手段;联系①高度抽象的哲学与实证性的自然科学是人类同一认识使命的两种不同认识形式, 在本质上都是探求真理的学问,这一点是二者的共性基础。
②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使科学升华提高: 像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为科学提供方法: 辩证法不但已成为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进行思维和研究的方法,而且恩格斯关于化学合成蛋白质预言,直接成为了生物研究的具体方法。
比如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与场等等关于物质存在形态的讨论也可以作为哲学问题。
再比如如果当初有自然辩证法的话牛顿就不会在晚年迷失于自己奇怪的信仰、就不会有动能和动量谁才是描述机械运动的量的无意义讨论。
③科学对哲学的促进作用:科学为哲学提供概念:它们是哲学机体的新生细胞和新鲜血液。
科学使哲学精确化:科学的特点就是精确具体,它向哲学的渗透迫使哲学在课题、方法、语言、结论上也力争精确化。
④哲学孕育了科学。
在古代时期,哲学包含自然科学。
当时, 自然科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们还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理解自然界中诸多奥秘。
人们尝试单凭抽象理论思维和逻辑推论, 来建立一种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 包括并代替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界的思想理论体系。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 (机械力学) 催生了哲学思想 (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近代自然科学达二百年之久。
它认为自然界没有历史的发展, 始终是这样;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没有质变, 力学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近代后期,自然科学不再是哲学的附庸, 它正从哲学的母体中逐步分化出来。
科学发展影响着哲学观点的变化和改变, 同时指出了哲学观点的变化和改变, 必对科学发生作用, 总要支配着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四、科学与的区别神学本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力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
与科学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曾长期混存,著名的四大发明中,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均与道教相关。
①从出发点看,科学立足于经验世界,为探求自然现场背后本质的规律;而则立足于超验世界,并试图用超验世界来规经验世界;它把一切研究对象都视为不依任何人的精神或一系神的意志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们的产生是基于事物本质所决定的自然原因。
②从方法论看,科学注重经验观察和实验,而则注重人生体验和想象(信仰),比如佛经研读、打坐面壁、修行。
③从认知态度看,科学强调认识的相对性,肯认证伪的可能性,而则强调认识的绝对性,否认证伪的可能性;中世纪欧洲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托勒密的地心说、盖伦的医学奉为不可侵犯的教条④从论域的性质、目标和功能看,科学标榜“价值中立”,以发现“事实真理”为己任,注重求知功能和实用功能,而则以宣扬“象征真理”为己任,以劝人为善为旨归,特别注重人的情感世界和价值世界,特别注重崇拜功能和预测控制功能。
伽利略说,神灵只是教我们应该是怎么运转到天堂的,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天堂是怎么运转的。
五、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的定义: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具体: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社会建制不同。
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
六、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属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积极和重要的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同时,它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但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它还有其负面效应:①科技导致金钱拜物盛行人的异化网络信息使人麻木也使人主动屏蔽了外界的信息,人类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成为网虫利用搜索软件寻找答案,不再主动思考探求知识;人类渐渐地成为了信息技术的奴隶,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
②人对科技更加依赖。
抗生素滥用,特别是畜牧业领域尤其严重。
目前畜牧业养殖户普遍将饲用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当做保健品来促生长。
而这导致的“超级细菌”风险、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除污染环境、威胁人体健康外,因产生耐药性而出现的“超级细菌”,正在挑战国人健康底线。
③使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压力加大人类凭着愈来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
其结果是一方面增加生产、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资源的日趋枯竭;另一方面人类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稀有矿产资源的同时,又无节制地向自然“排放环境无法分解的有害物资。
④造成一定程度上伦理价值观的混乱生物工程技术也向人的传统形象、传统价值和社会伦理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提出了急待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
如基因工程的优化会不会造成人群“马太效应”挑战自然社会的竞争秩序;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体外孕育也提出了夫妇双方生育权问题、血缘关系问题、父母亲的确定问题、“代理母亲”的社会合理性问题、对待胚胎的道德问题、无性繁殖是否可以应用于人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