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知识点考点最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知识点考点最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知识点考点最全【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

【考点】〔先帝〕指三国时期蜀汉的创建者刘备。

先:对已去世者的尊称。

〔崩殂〕指帝王之死。

崩:皇帝死亡;殂:读作cú,死亡。

〔三分〕指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疲弊〕也作“疲敝”,疲乏凋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判断句,用助词“也”表示判断。

译为: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候。

诚:的确,确实。

秋:时候。

【原文】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文】然而,侍从护卫的官员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奋不顾身,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礼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

【考点】〔……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用“者”“也”表示。

然:连词,表示转折,译为“然而”或“但是”。

盖:连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句中有三个“状语后置句”,也叫介宾短语后置,即“于内”“于外”“于陛下”,“于”是介词,这里都译为“在”。

【原文】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陛下)确实应该扩大皇上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扩展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主语“陛下”。

宜:应该。

“开张圣听”是动宾结构,“开张”是动词,意思是“扩大”,“圣听”是名词,意思是“皇上听闻”因此,如果直译,就是“扩大皇上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意见,也可译为“广泛听取意见”。

注意古今异义:现代汉语中“开张”指商店等开始营业。

〔以光先帝遗德〕以: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光:动词,发扬光大;遗德:遗留下来的美德。

全句译为: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动词,发扬,扩展;气:志气。

全句译为:扩展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

注意:“恢弘”也作“恢宏”,有两个义项:一是形容词,意思是“宽阔,广大”,如气度恢弘;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如恢弘士气。

课文中是采用第二个义项。

〔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

妄:随意地,胡乱地;菲薄:轻视,看不起。

成语“妄自菲薄”出自本文,现在用来形容过分地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

引喻:课本注为“称引、譬喻”,说明“称”是指“称引”,“喻”是指“譬喻”。

课本的解释不够通俗,“称引”是指“引证”,就是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而“譬喻”是“打比方”,就是用容易明白的事物来说明不容易明白的事物。

因此,《辞源》把“引喻”解释为“援引例证以说明事理”。

课本把“失义”解释为“不合道理”。

这里的“失”是动词,意思是“丧失,失去”;“义”是名词,意思是“道理,适宜”。

因此,课本把“引喻失义”通俗地译为“说话不恰当”。

〔以塞忠谏之路〕以致堵塞忠心规劝的言路。

以:连词,以致;塞:堵塞。

【原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

【考点】〔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

宫:帝王的住所。

府:达官贵人的住宅,如相府、王府。

课文中“府中”是指“相府中”,即“丞相府”,“丞相”是古代辅佐君王的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俱为一体〕与“宫中府中”一起,构成一个判断句,用“为”表示判断,译为“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

〔陟罚臧否〕读作zhìfázāng pǐ。

陟:提拔,晋升;罚:处罚;臧:赞扬;否:批评。

〔不宜异同〕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宜:应该。

“异同”译为“不同”,只是取了“异同”中的“异”来翻译,而“同”是没有译出来的,这种语言现象叫做“偏义复词”,就是意思是偏向一方的,而不是整个复词。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谤讥于市朝”的句子,“市朝”(shìcháo)本是指市场与朝廷,而这里的词义是偏向“市”,意思是“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朝”是陪衬。

因此,这里的“市朝”是偏义复词。

【原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令条规,以及那些尽忠行善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评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考点】〔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科”指“科条”,即“法令条规”。

〔为忠善者〕意思是“做忠善之事的人”,可以译为“尽忠行善的人”。

为:动词,读作wéi,意思是“做”;“者”是代词,译为“……的人”。

〔宜付有司〕宜:应该。

付:交给。

有司:负责专职的官员。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职官为“有司”。

〔论其刑赏〕评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

论:评论,评定。

其:他们的。

刑:惩罚。

赏:奖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显示陛下公平清明的治理。

以:连词,译为“来”。

昭:昭示,显示。

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

〔偏私〕偏袒和私心。

〔使内外异法〕使宫内和丞相府的赏罚标准不同。

异法:不同的标准。

法:标准,规范。

【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选拔留下来辅佐陛下。

【考点】〔侍中、侍郎〕都是官名。

〔此皆良实〕这是判断句,译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

良实:本是形容词,意思是“忠良诚实”,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忠良诚实的人”。

〔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是以〕因此。

是:代词,意思是“此”;以:介词,意思是“因”。

这是一个介宾结构,而宾语前置了,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译为“因此”。

〔简拔〕简:动词,挑选;拔:动词,挑选,选拔。

因此,“简拔”译为“选拔”。

〔遗陛下〕留下来辅佐陛下。

遗:读作yí,意思是“留”,这里是“留下辅佐”的意思。

【原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译文】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拿它来问他们,这以后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考点】〔愚以为〕我认为。

愚:代词,自称的谦辞,这里是诸葛亮谦称自己,译为“我”。

以为:读作yǐwéi,动词,认为。

〔事无大小〕事情无论大小。

无:连词,无论,不论。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

“悉以咨之”是省略句,省略代词“之”,理解为“悉以之咨之”,第一个指代“事情”,译为“它”,第二个“之”指代郭攸之等人,译为“他们”。

整个句子译为“都拿它来问他们”。

〔然后施行〕然后:这以后。

然:代词:这。

施行:动词,实行,实施。

句子译为“这以后去实施”。

〔裨补阙漏〕读作bìbǔquēlòu。

裨补:增补,弥补。

阙漏:缺失疏漏。

阙:同“缺”。

“裨补阙漏”译为“弥补缺失疏漏”。

〔有所广益〕本是指“有增广收益的地方”,这里是指“有启发和帮助”。

所:代词,意思是“……的地方”,与动词短语“广益”组成名词性结构,称为“所字结构”。

【原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译文】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试用,先帝称赞他说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

【考点】〔性行淑均〕课本注为“性情品行善良公正”。

这里涉及一种修辞,初中生可稍微了解一下。

先看一个例子:“耳目聪明”应理解为“耳聪目明”,“耳目”与“聪明”合到一起写,理解时分开来,意思是“耳朵听力好,眼睛视力好”。

这种修辞叫做“合叙”,就是将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在一起写,而在理解时要从文意入手将合并的两件事分开理解。

合叙是“合二为一”,理解时要“一分为二”。

因此,“性行淑均”可理解为“性淑行均”,意思是“性情善良,品行公正”。

课本的注释是采取原来的顺序进行直译,这样理解更为容易些。

同学们对“合叙”有个基本了解即可。

出个题目,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合叙”: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诗句的意思是:假如有利国家,把生死都交付给国家,哪能因为个人的得失而趋福避祸呢?以,动词,用,使用,引申为献出、付与。

这里的“祸福避趋”就是“合叙”,要分开理解为“祸避福趋”。

〔晓畅军事〕精通军事。

晓畅:动词,精通,熟悉。

“晓畅”还可作形容词,意思是“明白流畅”,如明白晓畅。

〔试用于昔日〕这是状语后置句,要理解为“于昔日试用”〔称之曰能〕称赞他说有才能。

称:动词,称赞。

之:代词,指代向宠。

能:动词,有才能,能干。

〔众议举宠为督〕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

议:动词,讨论,评议。

举:动词,推荐,举荐。

为:动词,做,担任。

【原文】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考点】〔行阵〕行(háng)阵:行伍营阵,这里指军队。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作名词,指“优劣的人”,即“德才高低的人”。

所:名词,处所,地方。

【原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考点】〔亲贤臣,远小人〕亲:动词,亲近;远:动词,疏远,远离。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是判断句,译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

先汉:指西汉。

兴隆:形容词,兴盛。

所以:这里表示原因,意为“……的原因”。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判断句,译为“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后汉:指东汉。

倾颓:衰败。

“倾”“颓”是同义词,都是动词,都有倒下、倒塌的意思。

【原文】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文】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考点】〔在〕动词,存在,生存。

〔每与臣论此事〕每:副词,表示重复,意思是“每逢,每次”。

臣:名词,是作者自称,属于谦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这是状语后置句,“于桓、灵”是介宾短语,译为“对桓、灵二帝(的做法)”。

未尝:未曾、没有。

痛:动词,感到痛心;恨:动词,遗憾、不满意。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都因信任宦官而加深了政治腐败。

【原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