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分析1:小学新教材教师杨洋在谈教育感受时,有些无奈地说:‚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我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对学生充满着爱心,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代好班级。
促使他们成长。
但很快发现,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严格要求,有时用简单命令的方式反而更加奏效,这使我对这一教育信念产生了困惑……‛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谈谈你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解。
爱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富有爱心是对教师的要求;并不是有了爱就有教育。
(2)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爱‛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爱和严格要求并不矛盾;教师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并不等于简单要求;教师要学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材料分析2: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地把书翻得哗啦作响。
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地答出来。
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
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
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处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问题: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2.如何理解王超的自主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教师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材料分析3:这是一堂写作课堂指导实录。
教师板书:1+1=1。
学生窃窃私语,显出愕然的神色。
教师:大家觉得这个算式很奇怪吗?的确,它在数学上不能成立,但却能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某种现象或揭示出某种哲理。
谁在哪里见到过这个算式?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在计划生育的宣传资料上见过。
教师:它表示什么意思?——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教师:说得很好。
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和联想,总能发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下面再看一个算式教师板书:1+1+1=0。
教师:你们又能想到些什么?学生思考良久,纷纷举手发言。
——一滴水,一滴水,再一滴水,渗入泥土都不见。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一次抄作业,二次抄作业,三次抄作业,终不是自己的真才实学。
——老师罚学生连续三天打扫卫生,可是学生思想不通,其教育作用等于零。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了‚9+1≠10‛这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它可理解为:在10个人的集体中,如果有1个人能力特别强,或者有卓越的领导才能,那么这个集体发挥的能量就会超常;反之,如果其中的1个人与集体离心离德,甚至吃里爬外,那么这个集体的力量不仅会削弱,而且有可能被搞垮。
教师还组织学生讨论了‚9+1〉1+9‛这个式子。
它的意思是:9个人合唱由 1个人指挥,这种演唱准能成功;若1个人独唱由9个人指挥,那么独唱者肯定无所适从,演唱必定失败。
最后,教师就今天讲的内容要求学生写一篇相关的作文.问题:这位教师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位老师主要贯彻了:(1)启发性原则.他从算式入手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2)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他鼓励学生实事求是而又不乏创意的回答,要求学生挖掘算式中隐含的积极意义.这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讲授法.(2)谈话法.老师按照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知识.(3)谈论法.老师指导学生对9+1≠0所隐含的意义进行讨论,从而获取知识,明辩是非.张老师走进教室后,发现地上有一些碎纸片。
‚是哪个同学撕的废纸?‛老师一问,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集中在陈伟的身上。
‚老师,是陈伟撕的。
‛‚不是我!‛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张老师看在眼里,什么都明白了。
这时张老师完全可以通过几个同学的证明把陈伟拉出来,当着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一顿,说他不能自觉保护环境,为班级丢分,使我们这个‚优秀班级‛荣誉受损。
但张老师平静地把目光投向全班同学,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哪一个同学愿意把纸片捡干净?‛张老师话音刚落,几乎全班同学都把手举了起来。
张老师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
这么多同学举手,该让谁来做呢?‛这时陈伟连忙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让我去捡吧!‛张老师笑着对他点头说‚好!‛他马上把地上的纸片捡得干干净净。
张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看陈伟,说:‚陈伟为了班级的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于净,为班级做了好事,给大家作出了榜样。
我们每个人都要养成自觉保持卫生的好习惯。
‛下课后,陈伟就来到张老师身边,低着头说:‚老师,纸片是我扔的,以后我再也不随地乱扔东西了。
‛张老师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问题:1.张老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德育教育?2.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3.这些教育方法符合什么教育原则?1.张老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德育教育?张老师主要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
张老师说‚谁扔的纸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
‛这反映了张老师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把保持班级的环境卫生作为每一个人的事。
张老师表扬陈伟:‚陈伟为了班级的环境卫生不怕脏,一个人把纸片捡干净,为班级做了好事。
‛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
2.张老师采用了什么教育方法?主要采用了品德评价法和榜样示范法、品德修养指导法。
当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愿意捡纸片时,张老师说:‚大家这么爱集体,关心班级,老师很感动,你们愿意做好事的精神真值得老师学习。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肯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使用了品德评价法。
当陈伟把纸片捡干净后,张老师在全班面前对他进行了表扬,让大家向他学习,使用了榜样示范法。
张老师明知是陈伟扔的纸片,但装作不知,通过让陈伟自己捡纸片,指导陈伟进行自我品德反省,最后陈伟主动找张老师承认了错误,实现了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使用了品德修养指导法。
3.这些教育方法符合什么教育原则?这些教育方法符合:(1)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张老师没有把陈伟拉出来狠狠地批评一顿,而是调动陈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2)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张老师尊重陈伟的人格,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张老师对陈伟进行德育教育注意依靠学生集体,在全班同学都愿意去捡纸片的大环境下,通过集体对陈伟进行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教育观(一)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1.全体性所谓‚全体性‛,广义上,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狭义上,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2.基础性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
3.发展性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4.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5.未来性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6.科学性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必须交给学生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指导.7.终身性由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因而素质教育具有终身性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1)树立系统的教育观(2)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3)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4)树立学生主体观2.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1)要有多样性。
(2)要有时代性。
(3)要有实用性。
(4)要有个性。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1)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2)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
(3)教学科研一体化4.加强素质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1)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改进评价技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5.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1)加强建设物质文化,美化学校校园环境。
(2)加强建设制度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3)加强建设课余文化,丰富学校校园生活。
(4)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校园人际环境。
二、学生观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
(一)两种不同的学生观1.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