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背景(一)、公司设立。
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成立,1997年经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京体改发(1997)11号批复批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或公司)系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为独家发起人,以集团公司中的北京同仁堂制药厂、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北京同仁堂药酒厂、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进出口分公司和外埠经营部共六个单位的生产经营性资产投入本公司,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200,000,000.00元,股本200,000,000股。
(二)、公司股票发行及股改情况。
(1)1997年6月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共发行人民币普通股50,000,000股,发行价7.04元,共募集资金352,000,000.00元。
(2)2005年11月28日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总股本增至434.02股,其中有限售的流通股份数为239.76万股,无限售条件的股份数为155.40万股。
(3)、股份上市时间表2007年末公司股权情况2007年末前十大股东及其持股情况(4).公司与实际控股人产权关系(5)、主营业务范围北京同仁堂主要从事制造、加工中成药制剂、化妆品,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药用动植物的饲养、种植;经营中成药、西药制剂、生化药品;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二、公司行业及地位分析(一)、所属行业:医药行业-----中成药(二)、行业现状分析:2007年中国医药行业整体市场销售额达到6700多亿左右,与2006年同比增长约26.6%,企业亏损面较06年降低60%,,高于全行业的增长水平,全面扭转了04到06年连续三年的全行业增长疲软的态势。
2008年1~8月份,在受到CPI 上涨、投资收益波动及部分原料价格影响下,医药行业收入仍同比增长27.91%,利润同比增长38.93%的较快速度增长,工业利润总额仍名列前三甲,经营景气程度好于其他消费品行业。
从8月份起稍有回落,但全年仍可实现20%~30%的全行业平均增速水平。
(三)、医药行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1)整个行业企业多、规模小,缺乏规模效应与核心竞争力。
美国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48%,医药分销企业共70家,前三位市场占有率95%。
欧盟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4%,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市场占有率65%。
日本药品销售额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16%,共147家药品分销企业,前三位占有率75%。
而中国药品销售额仅占世界药品市场份额2%,医药分销企业7000家,前3大医药分销企业约占国内药品销售总额的18%,前10大医药分销企业也仅占34%。
(2)企业产品研发仿制、产品重复现象严重,行业竞争无序。
现实情况是一个产品往往少则六、七家,多则几十家、几百家同时生产,整个市场缺乏良性竞争的环境。
(3)GMP①改造过后造成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在形成资源浪费的同时还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
全国各地推行GMP的最终结果是,全国6000多家药厂淘汰了将近1500家。
我国目前有444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GMP证书,另有1000多家药用原辅料企业有GMP认证的生产线。
可通过GMP认证之后的40%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GMP改造后由于对生产规模的强制要求,每家药厂生产能力扩大了3倍,制药业产生的过剩产能达到2000多个亿。
附注①:GMP是英文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
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
(4)药品价格持续走低,而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持续上涨,加上产品推广费用水涨船高,使得成本居高不下,投入产出比急剧恶化。
(5)越来越严的政策监管及多年不利的舆论报道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阻碍。
新闻媒体对医药行业、医疗服务业持续多年的负面报道,影响了整体行业的可信度,对市场产生了持久的伤害。
舆论导向形成的“医疗腐败、药价虚高” 印象使消费者购买行为更加理性甚至出现对药品的心理抗拒情绪。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继续加大了对医疗、药品广告的监管力度,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工商总局紧急发出的紧急通知,从11月1日起,所有报刊一律不得再发布包含性病、癌症、人工流产等12类内容的医疗广告,并提出了7项禁止性规定。
(6)产业链的工商搏弈使医药工业生存压力大增,生产利润被包括医院、药店在内的销售终端挤压。
为了应对政策的负面打压,拓展生存空间,掌握着药品销售权的零售连锁药店或大型平价超市,纷纷推出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广大制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
没有销售终端和产品优势的制药企业将被排挤出销售终端。
(四)、行业未来发展方向(1)在党的十七大上,“坚持中西药并重”和“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事业的决心。
同时随着新医改政策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政府为居民人均采购药品额将大幅增加,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2)医药行业作为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近年来一直高于GDP增长率的速度稳步发展着,受经济因素波动的影响较小。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与社保制度改革的推行,医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更迅速的发展。
(3)国内外资本的进入及国内医药企业的海外上市,未来将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的医药行业是仅次于广义IT行业的第二大利用外资创投的市场。
而仅2007年前4个月,就有5家医药企业在海外上市,分别是贵州同济堂、武夷药业、四环控股、先声药业和沈阳三生制药,这5家企业募集的资金超过7亿美元。
加之医疗改革与经济发展为医药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201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医药市场。
(4)医药行业的竞争模式将逐渐由“全面的竞争”演变成成为“深度竞争”的良性发展模式。
企业的产品将由过去相互仿制、重复生产转向提高药品的科技含量及加大对新药品的研发上,全面提高我们的医药生产水平。
(五)、本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1)、同仁堂是我国目前历史最悠久的医药生产商之一。
是我国中药行业的第一品牌:同仁堂建于1669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至今发展已有300多年历史。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造就了同仁堂百年品牌。
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2006年,中国品牌研究院对同仁堂的品牌价值估价为29.55亿元,位列中华老字号100强首位。
目前,同仁堂在集团整体框架下发展的现代制药工业、零售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配套形成了十大公司、两大基地、两个院、两个中心的“ 1032工程”。
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14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北京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同仁堂建立了五个生产基地,拥有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
全部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
从以上数据看,同仁堂在品牌价值、经营规模以及生产能力方面在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成药占公司营业收入的99%以上,其中作为主打产品的六味地黄丸系列实现的收入没有向上增长,主要原因在于这个产品系列在市场上受到宛西制药生产的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的市场竞争。
(2)、行业排名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排名三、公司竞争力分析1、品牌优势。
同仁堂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生产商之一,拥有三百多年的中药制造历史。
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认知度与美誉。
品牌的的巨大影响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
2、质量优势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的产品没有产品竞争力,没有质量的企业没有企业竞争力。
同仁堂的质量管理不只是控制产品的质量,而是自成一法的中西结合,传承中医药精华、汲取现代医药研究,继承高效的古法炮制、改进生产工艺,用严格而先进的方法管理,形成了同仁堂独特的质量管理,也形成了同仁堂独特的质量竞争力。
3、政策优势在党的十七大“坚定不移的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以及社保制度进行全新改革的大背景下,同仁堂作为中成药生产制造的龙头企业,必将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4、优秀的企业文化同仁堂一直贯彻德诚信的思想,其堂训为: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同仁堂的企业文化能取得成功,与中国几千年来崇尚道义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因为扎根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才造就了深得人心的品牌。
以德诚信为企业文化,正是符合中国人道德观,顺应人心。
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助其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5、技术优势。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下沉部分优良资产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于当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使其在拥有强大药品研发能力同时还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保证其每年有平均10~20个产品升级及开发,仅2007年公司就有7个新产品申报生产、6个新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四、公司筹集资金使用情况分析(一)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期内本公司之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实施增发,募集资金净额23,160万元港币,主要用于终端网络建设。
(二)非募集资金使用情况(1).子公司同仁堂科技之子公司北京同仁堂通科药业有限煮提车间工程,报告期内投入资金850.29万元,项目尚未完工。
(2).子公司同仁堂科技之子公司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报告期内投入资金206.69万元,项目已基本完工。
五、公司风险分析(一).政策风险政府解决“看病贵”重点还将从价格上进行干预,药价下降将是持续趋势,政府有关部门对药价的控制可能逐渐由单纯的行政控制手段,转向从扩大定价范围、制定合理差比价、划分中央和省级定价权限、限制流通环节加价等十个方面对现行药品定价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
(二).原材料风险随着国际市场对于国内中药材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健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药原材料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国内生态不容乐观,一些物种濒危,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锐减,政府已经对受保护的部分动植物原料在使用和贸易上进行了管制和限制,并且纳入政府管制的这类原材料正在逐年增加:由于环境因素以及人工栽培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部分中药材质量堪忧;全球性的气候恶化,突发性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中药植物生长,导致药材市场价格波动加剧。
(三).市场风险国家医药政策带来市场机会,但同时企业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加之目前对国内医药流通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使得公司一段时期内开发市场的难度依然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