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西部风情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拉萨谣》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拉萨谣》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教学重点: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2)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

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

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

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教师范唱)。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

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

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教学内容: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2、复习唱好《拉萨谣》3、聆听《东北秧歌》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拉萨谣》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苗族、彝族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藏族歌曲《拉萨谣》,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2、学生齐唱。

(二)开始上课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

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11、结束。

教学内容: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中国音乐的品种及其基本风格。

2、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快活泼的情绪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3、教育学生应热爱祖国大家庭,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演唱了解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播放一段“少数民族服饰展”片断,请同学们抢答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少数民族?二、引入新课:1、由学生的回答引入: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那么谁知道三峡在哪儿呢?2、学生发言引入教学。

三、激情参与(视唱):1、播放歌曲。

2、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轻声哼唱:注意:(1)强调正确坐姿。

(2)可先放慢速度练习,较熟练后将速度还原。

(3)老师将其有休止符的地方用连音来弹奏,请学生感受效果有何不同?因此,演唱时应把握好连音与休止符的细致要求。

(4)唱“啦”,演唱时注意声音的弹性及气息的支持。

四、学唱歌曲:1、师范唱。

(1) 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2) 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2、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a、休止符b、装饰音。

3、引导学生发现前面的发声练习就在歌曲之中,由此分析此首歌曲的结构。

4、教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1)完整视唱旋律。

(2)根据感觉分析的歌曲结构特点,分段学习此歌,特别注意B段衬词的演唱。

(3)全体学生完整演唱此歌,注意:a、装饰音、修止符的运用。

b、控制整体音量。

c、高音时不要喊叫,注意声音强弱对比。

(4)通过学习《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单元古诗新唱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梅花》教学目标:1、用气息支持唱歌,学习浮点音符的唱法。

2、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准确演唱《梅花》。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1=D 2/422255┃665┃0256┃6.2┃5—┃5—║二、学唱新歌1、听录音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种情况下唱?3、找出曲中的符点音符节奏,并作上记号,哪个同学来试唱一下,(注意X•X中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次听录音,要求学生轻声哼唱。

5、“开火车”,听一句旋律,唱一句歌词,唱的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6、放慢速度跟琴唱第一段7、请个别视唱第二段8、分组唱9、练习齐唱。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静夜思》教学目标:1、学会歌曲《静夜思》,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

2、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3、学习4/4拍节奏特点,学会4/4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4∕4拍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1=C-F2/4▼▼▼▼▼▼▼▼╭—╮5 5 5 5┃6 5 3 1┃3 2┃1—║lalalala lalalala la二、学唱新歌1、听录音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种情况下唱?3、学唱曲谱4、看谱,并听琴音5、找出旋律特点。

6、听琴音,学唱歌曲。

7、“开小火车”将全曲分为11个乐句,每个学生唱一句,先听后唱,不妥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8、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

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9、练习齐唱歌曲。

10、学习4/4拍节奏特点,“强、弱、次强、弱”。

11、学习4/4拍指挥式。

12、练习边做指挥,边唱歌曲。

13、小结。

教学内容:古诗朗诵演唱会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读唐诗》。

2、通过朗诵演唱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知道诗与歌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1=C-F2/4▼▼▼▼▼▼▼▼╭—╮5 5 5 5┃6 5 3 1┃3 2┃1—║Lalalala lalalala la二、学唱新歌1、听录音欣赏歌曲《读唐诗》。

2、再次欣赏找一找歌曲的特点。

3、根据标题,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场景。

4、第三次欣赏,要求跟谱轻哼,以加深印象。

5、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演唱活动。

6、小结。

第三单元美丽的草原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欣赏《天堂》、《牧民的一天》教学目的:1、欣赏音乐,学习用点、线和色彩画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听音乐,画感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知“草原音调”(主要指蒙古族的)。

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二、师生问好三、听记:(简单的旋律)1=F2/4112┃(323)┃56 53┃2—┃(25 32)┃(123)┃21 61┃5-║四、念念拍拍: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导入:刚才老师测查了同学们的听音考考大家。

(出示小黑板)(1)XXX┃XXX┃XXXXX┃X-║(2)X•XXX┃XXX┃XXXXXX┃X-║A、分析拍号后,生自行准备,1-4组第一条,其余的第二条。

B、请个别生念念拍拍,(注意:XXX,XXXXXXX较难),后集体评议C、要求匀速进行节奏练习,整体的可由慢到快。

对照下面三组节奏,按老师所拍的先后次序,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XXXXX┃X-║()XXX┃X●XX║()XXXXXX┃X-║五、欣赏歌曲《天堂》。

1、播放歌曲。

2讨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从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3、第二次播放歌曲,讨论:A、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特色?B、歌曲曲调由两部分第一部分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第二部分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这种变化是怎么表现出来的?4、第三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用曲线画,感受音乐的起伏变化。

5、完成17页填空练习,并练习唱一唱。

六、欣赏歌曲《牧民的一天》。

方法同上。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美丽的夏牧场》培养学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会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的美。

2、了解哈萨克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学会正确且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2、最后一乐句的词曲结合;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一、了解新疆哈萨克族风情1、播放歌曲《美丽的夏牧场》2、第二遍听赏,同时出示歌词师:我们一起看看这首歌曲的歌词,唱到了什么山,什么河,哪些景色,你觉得这是哪个地方?3、结合这些景致,你觉得是哪个民族?4、介绍新疆哈萨克族师: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手鼓(出示图片)5、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聆听音乐,说说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听赏并说说歌曲中唱到的景致。

学生欣赏画面学生拍打铃鼓(随意的)跟随老师的节奏打一打铃鼓。

4/4 0 x 0 x 0 xx x x | 通过学生听一听、看一看,揭示本课主题。

二、新歌教学1、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歌曲《美丽的夏牧场》,请同学们一起来哼唱旋律,同时观察旋律中哪个音出现的最多。

2、师:是的,在歌曲中,以“6”音为主的旋律都给我们感觉比较优美,再加上中速的演唱速度,让歌曲更加抒情了。

3、我们一起来唱第一段歌词,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地方。

4、师:请大家跟着老师的琴声再把第一段歌词完整地唱一遍,你能找出你觉得最抒情的一句吗?为什么?讲述音乐知识“⌒”6、单独哼唱“啊”(第三乐句)指导声音。

7、师:同学们,这段歌词中出现了“阿肯”一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8、解释“阿肯”、相关音乐文化。

三、分析处理歌曲1、总结旋律结构特点,出示图谱。

(1) 师:我们完整的把歌曲演唱一遍,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乐句,你能用自己的图谱来表示吗?(2) 老师出示图谱2、采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

3、二度范唱师:我们的这首歌也可以用这种形式来演唱,请听。

4、师:如果加快速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5、放歌曲《玛依拉》(课件)师: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哈萨克民歌《玛依拉》,与《美丽的夏牧场》作一下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