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差光度法

示差光度法


5.0
5.0
50.0
5.0
5.0
5.0
50.0
5.0
50.0
50.0 50.0
50.0 50.0
(2) 以1号试剂空白为参比在510nm处测量2-7号吸光
度A值. (3) 以1-5号标液铁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 制A-c标准曲线,求曲线方程与。 (4) 由曲线方程分别求出或从标准曲线上分别查出6 号和7号对应的铁含量: 6号~ Fe2+ ; 7号~ Fe2+ +Fe3+ ; 7号-6号~ Fe3+。
A
50
A
0.5
T = 100.0 % A = 0.0
0
0
C
吸光系数
A kcb
K 比例常数
b ~cm c~ g ·L –1或mol ·L –1 物质的性质 入射光波长 温度
c:mol ·L
–1
K
A cb
摩尔吸光系数 L ·mol –1 ·cm -1 吸光系数a L ·g –1 ·cm -1
+
E转动 0.05ev 红外
2.分子吸收光谱图:宏观上表现为光吸收
(1) KMnO4吸收曲线(2)定性、定量依据
E v3 v2 v1 v3 v2 v1 E2
吸 光 程 度
吸收光谱
E1
r2 r1
E0

10.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入射光 I0 透射光 It
透光率定义:
It T I0
T ~ ?~ C
HR R
AHB C AB C

A HB [ HB ] B [ B ]
C = [HB] C = [B-]
AHB HBC
AB BC
HB
B
pKa lg
AB A A AHB
pH
10.6.4 其它应用 2.络合物组成的测定
A
M nR=MR n
10.4.3 吸光度测量的误差
A= b C dA= b dC dc dA Er c A A lg T 0.434 ln T
dA 0.434 dT T
dc dA dT Er c A T ln T
如何减少吸光度测量的误差?
T%
90 80 dT=1% 10.7 5.6 dT=0.5% 5.4 2.8
2 0
20
0.7
(36.8) 40
0.4 0.434
60
0.2
80
0.1
T% A
10.5 其他吸光光度法
10.5.1目视比色法
标准系列 未知样品
I0 Ax lg bcx 普通光度法: 以空白溶液为参比 Ix 示差光度法: 以标准溶液Cs为参比 (Cx > Cs)
A A′
10.5.2 示差光度法
A Ax As b(cx cs)
bcx
△Cx
普通光度法: 示差光度法:
T=0
△C
T 2
示差光度法的实质?
T1
T=5% T=10% 1 Cx C s 1
A=0
A=
50%
T=100%
10.5.3 双波长光度分析法
X
A
x A1
x 1
A 2
x
x
A
Y
( 2)bC x
CH3 C N OH 2 CH3 C N OH
+ Ni
2+
CH3 CH3
O O C N N C CH3 Ni + 2 H+ C N N C CH3 O H O
C6H5 N N 2 C H 6 5 N H N N N C6H5 H C
2+ SH + Pb
H C6H5 N N C S S Pb N C N N + 2H+ N C6H5
0 C
< 104 =104 ~105 > 105
=1.1 104
10.2 分光光度计及吸收光谱 10.2.1 分光分度计
分光光度计基本部件 氢灯,氘灯,185 ~ 350 nm; 光源 卤钨灯,250 ~2000 nm. 单色器 玻璃棱镜, 350 ~ 2500 nm 石英棱镜,185 ~ 4500 nm 光栅 玻璃比色皿,石英比色皿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
C6H5
二苯硫腙
Pb2+ =1.3 ×104 max =520nm
10.3.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吸收曲线
A
显色剂用量曲线
A
酸度曲线
A

VR
pH
A
温度曲线
A
时间曲线
A
工作曲线
T
t
C
10.4 吸光光度分析及误差控制
10.4.1 测量波长的选择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1.测量波长的选择
无干扰,选择 max A A 有干扰
I
It
0
dI k b cdb I 0

得 得
It ln kcb I0
lg
It kcb Kcb I 0 2.303
lg T Kcb
吸光度与透光率
令:A lg T kcb
A: 吸光度
1.0
T 10 A 10 Kbc
T
100
T = 0.0 % A=∞ T%
0.5
n
cM / c
0.33
CR/CM
cM / c
M:R=1:1 M:R=1:2
饱和法(摩尔比法)
等摩尔连续变化法
补充习题1:
准确称取1.00mmol指示剂HIn5份,分别溶解于1.0升
不同得缓冲液中,用1cm比色皿在650nm下测得数据
如下: pH A 1.00 0.00 2.00 0.00 4.70 0.588 10.0 0.840 11.00 0.840


2.标准曲线的制作 c1 c2 c3 c4 A1 A2 A3 A4
标准系列 0.80 Ax 0.60 0.40 未知试液 0.20
c5 A5
cx Ax
A= b c 工作曲线法 A
*
cx
0.00 0 1.0 2.0 3.0 4.0 c(mg/mL)
3.参比溶液的选择
被 测 物 M 无 色 无 色 或 有 色 干 扰 N 显 色 剂 R 无 色 有 色 无 色 掩 蔽 剂 L 无 色 或 有 色 或 有 色 辅助 试剂 (缓冲 液等)
c.显色对比度大:MRmax Rmax nm
2.显色剂
无机显色剂:利用络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有机显色剂:利用配位、螯合、缔合反应 结构特点: -N=N- 等共轭双键 生色团 有 = .. = 、 助色团 有 -NH、-OH等含孤对电子的基团 形成有色有机化合物的类型:
配合物 螯合物 离子缔合物
全部吸收 全部透射
T = 0.0 % T = 100.0 %
朗伯-比耳吸收定律的推导 I I0 I-dI It dI ∝ N I N = N0 c dS db N = k’ c db dI ∝ N I = I k’ c db db b 积分 或 dI = - I k c db , dI / I = - k c db
求该指示剂的pKa。
分析方案设计
☞ Fe2+ +Fe3+混合液
☞ Cr(III) + Cr (VI)混合液 显色剂? 显色条件?测定波长? 参比溶液?
例1:分析Fe2+ +Fe3+混合液中微量Fe2+ 和Fe3+的
含量(ug/mL)
2+
N
3
N
+
Fe2+
N N Fe
3
λ
max
= 510nm
解:(1) 标准系列与待测试液的配制

三 维 谱 图
A max C
10.3 显色剂及其影响因素
10.3.1 显色反应与显色剂
有机化合物 官能团强吸收 官能团弱吸收 无机化合物
Fe2+
直接测定
UV-VIS
衍生化反应 UV-VIS
显色反应
显色反应
3
+
2+
N N N N Fe
3
3
邻二氮菲
桔红色 max
1.显色反应的选择
显色反应: M + R MR a.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b.有色化合物的组成恒定;
化合物
MRn NLn
参比溶液 内容
H2 O NLn+R+ 缓冲液 NLn+R+ 缓冲液 NLn+M+ 缓冲液
名称 溶剂 空白 试剂 空白 试液 空白
无 色 或 有 色 或 有 色
无色
有 色 有
无 色 或 有 色 或 有 色
无色

有 色
无色
有 色
有 色
有 色
有 色
无色




NLn+M+L+R
10.1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0.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光的电磁波性质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105 cm
无 线 电 波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hc E h

粒子性
E
单色光、复合光、互补色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