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5No .12009年2月J ou rnal of North Ch i na Insti tute ofW ater C onservan cy and H ydroel ectric Pow er(Soci al S ci ence)Feb .2009收稿日期: 2008-12-04作者简介: 马 达(1965 ),男,河南淅川人,文化时报社副总编辑,副编审,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05级博士生。
论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马 达(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摘 要: 中国与越南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先进的农业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历史上,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农业文化的传播为中越两国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谱写了中外科技交流史上重要的一页。
关键词: 中国;越南;农业;文化;传播;影响中图分类号: G 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9)01 0079 04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
自古以来,两国人民之间就有着传统的友好交往的历史。
在公元10世纪中期之前,越南属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曾经长期 郡县其地 ,到968年,越南才正式成为独立的国家。
此后,一直到19世纪中期被法国殖民者占领期间,仍长期同中国保持着 宗藩关系 。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越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越南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受汉文化的濡染最为深厚。
农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两国人民的长期交往历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为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的构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拟就历史上先进的中国古代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及其影响作一简要论述。
一、中国文化在越南传播的原因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越南得以传播,或者说越南之所以能够接受较为先进的中国农业文化,既有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中越山水相连,越南位于中国的南方,与中国的云南、广西接壤,两国之间有着1200多公里的边境线。
既无高山大漠的横亘,也无大江大河的阻隔。
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的传统,两国边民之间具有长期通婚的习俗,很多边民跨境而居,自由来往,十分便利。
从历史原因来看,中越两国人缘相近,同根共族。
据越南最著名的史书 大越史记全书 记载,越南人认为自己民族的始祖是与中国相同的 神农 的后裔。
越南人把 鸿庞氏 作为自己的始祖,鸿庞氏被封为 泾阳王 ,而泾阳王是炎帝神农氏三世孙帝明的后代。
后来,泾阳王娶洞庭君的女儿 神龙 ,生雒龙君,雒龙君娶帝米的女儿 妪姬 ,生下百男,是为百粤之祖。
其后,封其君为雒王,嗣君位,建国号为 文郎国 。
这些记载尽管有着传说的成分,但是至少可以给后人这样的想像空间:两国之间在很久以前有着共同的历史传说和史前记载。
后来的历史史实也进一步证明,中越两国之间的确存在着相同的历史渊源。
时至今日,越南老百姓的家里仍然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泾阳王等牌位,以表示自己不敢忘本。
即便是到了现代,越南人仍然认为自己跟中国是一家人。
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建国之日,胡志明主席即发表了著名的 致华侨兄弟书 ,其中说到: 中越原是一家人。
我们中越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共同,在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
[1](P220)越南自古以来就跟中国具有密切的关系。
从秦代、汉代到宋代之前(968年),越南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范围之内,在越南历史上被称为 郡县时期 或 北属时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其中象郡就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秦末汉初,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割据岭南,建立 南越国 ,将象郡一分为二,成为交趾、九真二郡。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大体上就相当于今日越南的中北部地区。
秦汉以后,中国历代政府一直是越南中北部地区的世袭统治者。
公元968年,丁部领结束了 十二使君 的混战局面,统一了越南北方,建立丁朝,国号为 大瞿越 ,建都于华闾,自称丁先皇。
公元973年,宋朝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从此,越南获得了独立。
但是,此后的越南历代政府仍然与中国保持着 宗藩关系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密切的联系。
1885年,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为了达到永久统治越南的目的,法国殖民者千方百计地试图切断中国跟越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但是,几千年来建立起来的中越间的血肉相连的关系决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切断的。
时至今日,越南与中国的特殊的历史关联和深厚的文化渊源仍然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就文化的因素而言,越南在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是汉字文化圈里的主要成员之一。
秦汉时期,越南国内还没有自己的文字。
赵佗统治南越国时,把汉字传入越南,此后越南开始使用汉字。
在整个越南的封建时期,汉字始终是封建国家历朝政府的官方文字,尽管在13世纪时,越南国内一度出现过自己的文字 字喃 ,但是其政府在颁布法律、公告、文书时,乃至于民间人士在创作文学作品、著书立说时仍然使用汉字,将汉字视为正统。
法国殖民者在越南推广越南语拉丁化,但是使用汉字的人仍然很多。
1945年,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才正式把拉丁化的越南语定为官方文字。
同时汉字的影响并没有消失,越南人把汉字称为 儒字 (Chu Ngo)或者 我们的字 (Chu Da),即便到了近现代,越南老一代革命家,比如胡志明、武元甲等人仍然能够熟练地使用汉字。
这种语言文字的相同和共同使用,使得中国的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书籍可以直接地为越南官方和民间所了解和接受。
二、先进的中国古代农业中国自古至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关农业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
中华民族很早就发明了水稻的栽培技术。
司马迁在 史记 夏本纪 中说: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
可知中国栽培水稻的历史之久远。
正是有着悠久的农业种植历史,才会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下来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诗 小雅 甫田 之 或耘或耔 , 周礼 之说到 草人 土化的方法,均可证明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懂得耕耘、培土和施肥的技术。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水利的认知和利用的历史也相当悠久。
甲骨文中的 甽 字就是 田边水沟 的意思,可知先民们对于水利有了明确的概念。
孔子曾经赞颂治理水利有功的大禹 尽力乎沟洫 。
对于马钧发明的水车,宋代高丞在其所著 事物纪原 农业 陶鱼部 水车 条中说: 魏略 曰: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
今田家有水车,天旱时引水溉田者,即此器也。
中国古代的农具制作也很发达。
据考古学家报告,仰韶文化时期各地就有石斧、石铲、石刀等农具出土,龙山文化时期有石庖刀、石镰、蚌铲、骨铲等农具出土,殷商晚期遗址安阳大司空村有青铜铲出土,春秋末期长沙楚墓有小铁铲出土,至战国晚期,七雄全地域有无数铁制农具出土。
另据文献记载,耒耜的出处更是久远,甲骨文中就有耒形字甚多。
管子 轻重乙 说: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锥、一铚。
说明中国古代的农具发明得早,样式多样,而且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步进行改良。
中国古代农业进步的另外一个标志是牛耕的利用,至少在春秋时期 确已流行。
[2](P308)农业书籍的刊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流传和共同提高与进步。
秦时吕不韦及其门客所撰 吕氏春秋 中的 上农 、 任地 、 辨土 、 审时 等篇,汉代汜胜之的 农书 ,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唐代韩氏的 四时纂要 ,宋代陈勇的 农书 ,元朝司农撰 农桑辑要 ,明朝徐光启所著 农政全书 等都是历代著名的有关农业的书籍。
其中尤以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上述这些技术和书籍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农业文化在越南的传播骆越是历史上越南人的祖先和主体民族。
远古时期的农业技术较中原地区落后。
据 水经注 卷三七 叶榆河 条引 交州域外记 的记载: 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
南越志 也说: 交趾之地,颇为膏腴,徙民居之,始知80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月播植。
厥土维黑壤,厥士维雄,故今称其田曰雄田,其民为雄民,有君长亦曰雄王,按此或即所谓雒雄氏欤? [2]C当时的越南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农业生产相当落后,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
由上文所说 徙民居之,始知播植 推断,交趾人是在接触了中原文明之后方才懂得耕作技术的。
从汉武帝在今越南北部境内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开始,中国文化,包括农业文化也逐步在越南传播开来。
后汉书 卷八十六 南蛮传 说: 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语言各异,重译乃通。
人如禽兽,长幼无别。
项髻徒跣,以布贯头而著之。
后汉书 卷七十六 任延传 记载: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
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水经注 卷三十六 郁水 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
知耕以来,六百余年。
火耨耕艺,法与华同。
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
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的越南人尚不知道使用铁器和耕牛种植庄稼,从事农业生产。
任延、锡光二位太守教会他们使用牛耕,制作耕犁,才使得越南的农业获得了划时代的发展。
对于中国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越南的贡献,连越南史学家也给予肯定。
著名越南史学界明峥评价说: 直到公元一世纪初,锡光驻交趾,任延驻九真时,才积极地把中国的耕作经验传播到我国来。
铁犁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了,灌溉使生产率大大地提高了。
生产力状况改变成功了。
[3](P42)越南地处热带地区,水利资源丰富,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治水经验。
中国古代的水利技术传播到越南是跟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传播同步进行的 从本质上说,水利技术就是农业耕作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雒越人于水利的应用方面,能够利用自然的便利,为己所用。
前引 水经注 所说 从潮水上下 就能够体现他们的智慧。
在水利传播方面,据陈玉龙先生的考证,蜀王子泮南迁至交趾地区后,就将西蜀地区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兴修水利工程的技术传入了。
[4](P377)马援到达交趾,穿渠灌溉,兴修水利,造福越南百姓,在越南水利史上首开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