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越南古建筑的影响摘要: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最初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移居当地的华人,另一种是通过政治途径—密切的民族渊源和宗藩关系。
在古代的很长时间内,越南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
中国的文化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越南文化及建筑艺术的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在越南顺化的阮朝宫殿及民居建筑的分析了解越南古建筑如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文化越南古建筑影响中国的建筑技术传入越南的历史很久远,深刻影响着越南建筑作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形式,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供了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和空间环境。
I.越南阮朝仿效北京城营建顺化城越南自古以来深受中国的影响,越南文化无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越南历来有向中国学习筑城技术的传统。
陈英宗兴隆七年(公元1299年),越南使臣邓汝霖到北京时,曾密画宫苑图本,以资建城时借鉴。
《大南实录》记载了在嘉隆年间(1802-1820年),阮朝多次派遣使节团到北京求封,同时学习北京城的规划建筑的经验。
随着中越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越南的建筑艺术更多的吸收了中国的建筑思想并得到高度发展。
阮朝都城顺化的营建,几乎完全是根据中国的都城建筑理念为指导,并以中国清朝首都京师(今北京市)为蓝本。
(一)三重方形结构顺化城建筑如北京城一样,也是由三重方形城,墙包围,由外到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紫禁城。
最外是京城,如除去东北角后又建起的镇平台的话,顺化京城呈比较规则的正方形,据现在城墙遗址实测得到的数据,顺化京城外城墙周长约为 10447 米,每边约为 2600 米,墙高 6 米,厚20 米。
京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宽约 23 米,深 4 米。
每座城门高约 16 米,京城之内有百官办公的六部区,有国子监、枢密院、都察院、习贤院、史馆等机构,一如北京城。
京城之内为皇城,类似北京的故宫,也呈方形,南北城墙约为570米,东西城墙约为640米。
午门上有五凤楼,前有三座金水桥皇城内有太和殿、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
太和殿是皇家举行盛大朝拜仪式的地方。
殿基高两米,花石地面。
殿前为清化砌成的两级石台。
皇帝临朝议事之时,文武百官三品以上站于上一级,三品以下站于下一级。
太庙、世庙、奉先殿等建筑为祭祀祖先的场所。
皇城之内是紫禁城,位于太和殿之后,嘉隆帝时名为宫城,明命帝时改名为紫禁城。
皇城和紫禁城又合称大内。
这里是皇朝的行政和政治生活中心,同时也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因此,这里的建设规划严格遵守儒教的哲理和政治观念,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内有100多座大大小小的建筑物,形成了一个既多样化,但又对称、融洽的建筑群体。
大内又分许多部分,均由高出人头的堵墙分隔开。
分别是:从午门到太和殿之间是朝廷举行隆重典礼的地方;延寿宫和长寿宫分别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居住的地方。
紫禁城是皇帝及其一家生活的地方。
它的四周是一堵 3.5 米高的砖墙,将其与外部世界隔离开。
这里拥有京城最巍峨壮丽的宫殿。
勤政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后面有文明殿、武显殿、东阁殿、左雩殿和右雩殿等分列两边。
接着是皇帝居住的乾成殿和皇后居住的坤泰宫,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
沿着这两个宫殿两边分别是光明殿(皇太子居住的地方)、贞明殿、养心殿、静观堂、阅示堂、尚膳、太医院、六院(分别为顺辉院、端顺院、端和院、端辉院、端庄院和端祥院,是其他妃嫔居住的地方)、太平楼和上苑,这些几乎都与北京故宫如出一辙,无处不显示出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顺化京城外城墙周长约为 10447 米,每边约为2600 米,换算成面积约为 6.8 平方公里。
而北京城内城东西长为 6650 米,南北长 5350 米,面积约为35.6 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明清北京城面积约为阮朝顺化城面积的 5.2 倍。
相较之下,顺化城规模甚小,可以看作是明朝北京城的缩小版。
(二)中轴对称布局越南阮朝都城顺化方形城池以及三重结构完全是按照中国传统筑城理念来建造,城中有一条明确的南北向中轴线,并且各重要建筑均坐落于中轴线上。
与北京城一样,顺化城强调这条轴线的空间序列,在形式上强调了王权至上和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尊者居中”、“尊卑有序”的儒家之礼。
中国的这种都城建筑思想在顺化皇城和紫禁城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皇城中存在着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皇城中建筑也基本依这条中轴线左右对称排列,而处于中轴区的建筑则更是绝对对称。
顺化城的中轴线上,从南到北各个设施名称依次为:金水池、午门、铜柱坊门、太液池、中道桥、铜柱坊门、龙墀、太和殿、大宫门、勤政殿、坤泰殿、建中殿、镇北岛、北镇台。
从整个城市来看,紫禁城、皇城和京城的中轴线完全重合,阮朝统治者以此来凸显皇宫及皇帝在都城乃至整个国家中的核心统治地位。
此外,京城、皇城与紫禁城各职能划分亦仿效中国北京城,甚至各个宫殿建筑(例如太和殿、午门等)名称也是直接仿效中国来命名。
中国传统都城规划中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等制度都在阮朝都城顺化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模式与北京故宫的布局完全相同。
这些建筑严格遵守儒家学说的哲理和政治观念,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建筑理念对越南建筑的深远影响。
II.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人对自然的社会适应,也是每个人在成长时都想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温馨的安乐窝,存留着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价值,是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唐代开始就有中国人移民越南所以早期称华人为“唐人”,到了明代,华人移民已初具规模。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从生活习惯到建筑风格都有很大的影响,除了宫殿建筑之外中国北京四合院建筑文化也随着华人移民而到达了越南。
1.自然环境顺化庭院里的住房和北京四合院里的北房都是坐北朝南,不仅能挡避东北寒冷的季风,而且在炎热的夏天受到西南季风凉爽流畅的吹拂。
但是二者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方面,顺化以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横扩,多风多雨。
每年遭受连续不断的暴风雨、降雨量大、台风、干旱等各种自然现象;而北京位于中国的华北平原,气候为典型的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二是各自作用的差异。
顺化各类建筑物的结构都以通爽为重要。
房子盖得不高,周围是树木的围绕,既旱季造影,雨季又避风挡雨。
降雨量极端,集中在十,十一月期间,为了排除雨水,顺化房屋檐斜坡度大,屋顶的瓦砖盖得很厚,筑物最为重要的要求。
因此,房墙厚,房子围绕中间院落,不向外开窗。
北京地区比较干旱,年年平均降雨量600 多毫米,因此普遍使用出檐较浅的硬山顶,屋顶坡度适中;屋檐设计成曲线起了排除雨水的作用。
北京四合院开简要宽大,阳光要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部潮湿;宅地要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矮些以保暖,民间建房的宝贵经验。
2.社会情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通老百姓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最高统治者———皇帝所颁布的命令,人们必须听从。
这会影响到大部分的民间生活习惯等方面。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称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世界上,极少数城市像北京一样长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四合院所呈现的是群体和谐和阴阳融合性的高度讲究。
顺化是越南君主集权封建社会最后四百年间的九代阮主的首府,西山朝的东都,阮朝十三代的统一首都。
在这段世纪内的时光,越南各地方的精粹、华丽、雅致都积聚在这地方,不等于全部建筑都以皇宫府邸为模样,而大部分民居的庭院都追求顺化原有的自然特征。
3.宗教文化的影响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成为世界三大宗教,对越南与中国文化思想上有不同的影响,佛教早就传进越南,“在公元初,随着海航行印度佛教已被传到越南,交趾郡治所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
”( 越南文化基础) “对儒教在越南社会的影响提出“这是侵略者的文化,因此,在近千年的时间内,儒教在越南不可立足。
直到1070 年,李圣宗建文庙,祭诸公、孔子,儒教才正式被接受。
”佛教是中国春秋时代孔夫子所提倡“以仁治国”政法,已取得承受连年战争带来了无数痛苦的人们的信任。
表面上,汉朝以儒教作为外装,实际上,仍以法家治国。
汉武帝命刘歆、增黄杨、公孙煌把儒教基本上的观念、思想进行改变。
儒教所提倡的“仁治”被限制,提高“礼治”,尤其是“天命”,把皇帝称为“天子”,皇帝以“天命”治国,老百姓非听从不可!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入学,本土道教相互渗透,也只是文化交流过程的一种外来宗教。
当儒学被定为一尊后,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民,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中国传统社会就被这种“三纲五常”、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儒教思想所覆盖。
在北京市中国八百多年的京城境内,四合院是北京人生活最密切的地方,不仅是住宅布局的特征受到传统礼教的限制,而且人的性格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中国人对男女老友的尊卑、对婚姻的“门当户对”、家庭中的“重男轻女”分别得很明显。
四合院是中国汉族传统家庭代代居住的地方,长幼老少的辈份非常明显,而且在封建社会的理念中,门当户对是结交的基本要求,突出了阶级分层的观念。
4 建筑形式相同的平面对称布局汪国瑜先生认为,中国传统建筑而具体是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而又深邃的组织规律,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序,在建筑群体中充满看一种和谐气氛。
这种建筑由前向后,称纵深方向或向左向右延伸舒展的水平方向发展,通过墙、廊、台、院、庭、巷、道的连接维合,以广阔而深奥的数量显优。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追求中轴的理念和布局处处体现出井井有条的次序感和对称齐的和谐性。
顺化庭院的布局有类同的平面对称,敦实塔地,体现出对大地的依赖和冷静的理性。
整体庭院的布局,不是有底层到高层,就是由内向外,平面的舒展。
古是代东方建筑与西方和现代建筑有相反,西方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对天空的向往和向天堂的飞升,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其屋顶似利剑直刺天空,而中国与越南的建筑却是大屋顶,宽屋檐,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分配,从而形成和谐的递进层次。
∙房子( 1) 相同:顺化庭院和北京四合院的主房布局都分三间,是坐北朝南的方向,为了避免在顺化旱季的西北陆地性季风,或北京冬天的东北寒风,朝向南面迎接东南温暖的季风。
由于两国领土处在北半球中、低纬度,阳光大多数时间从南面照射过来,这就决定了人们采光的朝向,进而形成“面南”的意识。
( 2) 差异:顺化庭院的住房不是以墙壁而是木柱分间,外边是瓦墙,前后室以木板分隔。
四合院里的每套房子都以墙壁独立分隔,内与外的通道是垂花门,从大门进屋,不可直接进入,需要拐弯,而影壁就起了与外界分隔的作用。
四合院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的空间中,不与外界相通,四面的墙壁围绕着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