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改病句》教案完美版

《修改病句》教案完美版

修改病句一、本课教学概述1.1 教学目标(1)学会发现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3)学会修改病句,在语言的运用中避免出现病句。

1.2 教学重点、难点(1)辨析现代汉语中的病句。

(2)学会分析病句产生的原因。

1.3 教学形式和课时(1)教学形式是课堂讨论。

(2)本课总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教学步骤2.1 教学要点列举生活中的出现的病句,探究语病的“病因”。

2.2 教学过程(1)内容导入──主持人的“脱口误”以多媒体显示引子中的病句,并略加分析。

例如:①这样的说法简直是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可,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这里意思相反)。

②在目前状况下,进行股票投资是否有没有风险呢?(“是否”、“有没有”──只需要留一个)。

③我国人口众多,盲人数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数量――是――国家”──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2)病句的辨析──诊断“病情”学生讨论“如何发现病句?”教师归纳总结:A. 仿造类比法。

例如:①“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

(可按照此句仿写:“改善胃病”,“改进颈椎病”,“完善颈椎病”──可见动词和宾语不搭配)。

②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可按照此句仿写:“值得他们的学习”,“值得我们的参观”--可见多了”的“字)。

B. 主干紧缩法(结构梳理法)。

例如:③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

(可采取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杜绝汗味”(主语)“是”(谓语)“双管齐下”(宾语),显然不可搭配)。

④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

(提取句子主干:“事情”(主语)“完成”(谓语),显然不可搭配。

应改为“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做完”)。

C. 语感审读法。

例如:⑤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读起来就觉得“不管……都……”很别扭,不顺畅。

应改为“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D. 逻辑分析法。

例如:⑥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凡是……都……”在逻辑形式上表达“全称肯定命题”,表示毫无例外。

显然扩大了表述对象的外延。

应改为“大多数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3)教师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三种类型)A. 搭配不当。

成分与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合情理的搭配关系。

常见三种情况。

A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杜绝汗味的根本是双管齐下。

(应改为“杜绝汗味的根本方法是双管齐下”。

加“方法”作主语;或“杜绝汗味要双管齐下”。

改判断句为陈述句,“杜绝汗味”作主语,“要双管齐下”作谓语)。

A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②“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

(应改为:“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治愈颈椎病。

由“治愈”作谓语)。

A3. 定语、状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例如③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强烈的收视魅力。

(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应改为“中西合璧的主持风格,显著的收视效果。

”)。

④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共享。

(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应改为“未来的通信会更加多样、快捷和享用广泛。

”)。

B.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是在一个结构中缺少必要的成分,或与之相反,在一个结构中重复出现某个成分,造成结构重叠和语义重复。

常见两种情况:B1.成分残缺。

例如:⑤这也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

(应改为“这也是使得君来酒楼在开业不久就引来业界瞩目的重要原因。

”补足动词谓语“是”)。

⑥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

(应改为“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

”将“我”提到最前边作主语。

或“在报考大学的时候,我就已经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

”将“我”放在“就”的前边,同样是作主语)。

B2. 成分赘余。

例如:⑦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

(应改为“营造彰显成功人士的好楼房。

”或“营造更好的、彰显成功人士的楼房。

”总之都去掉重复赘余的一个“好”)。

⑧《史记》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人真事。

(应改为“《史记》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

”去掉多余的“人”和“事”)。

C. 语序不当。

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恰当。

常见四种情况:C1. 名词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例如:⑨许多附近的居民都来看表演。

(应改为“附近的许多居民都来看表演。

”)。

C2. 动词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例如:⑩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的。

(应改为这期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今年5月底联合举办的。

”)。

C3. 虚词的位置安排不当。

例如:⑾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应改为“如果我们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

C4. 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的顺序不当。

“时间顺序”是指由以前到现在再到将来,如果是一件事情则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

“空间顺序”是指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由远及近,先中间后两边等顺序表述。

“逻辑顺序”是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顺序表述。

例如:⑿由于会议开得及时,促进了工作,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

(应改为“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

”)。

三、第二课时教学步骤3.1 教学要点探究语病的“病因”和修改病句。

3.2 教学过程(1)内容导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病句的三种类型,下面我们继续介绍病句的另外三种类型,然后还要学会修改病句。

(2)教师继续举例归纳──寻找病句的“病因”(病句的另外三种类型)D. 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也称句式杂糅(róu,①名词,杂饭,②形容词,混杂,错杂),即把两种格式混杂在一起组成一句话,造成句子语义不清晰。

常见四种情况:D1. 格式混用。

实际是紧缩句中虚词的搭配出了问题。

例如:①工作再重再忙,越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

(混杂了“再……也……”格式和“越……越……”格式。

应改为“工作再重再忙,也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

”或“工作越重越忙,越要坚持学习、更新知识”)。

②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 %。

(混杂了“比……增加了……”和“跟……相比增加了……”两个格式。

应改为“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跟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 %。

”或“该公司上半年的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5 %”)。

D2. 中途易辙。

前后两句话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了不同的句式,造成句子语义不连贯。

例如:③说起话来,他比谁都说得动听,可是做得却比谁都差。

(前后句子不相称)。

④继原始人在劳动中创造了《邪许歌》以后,现在留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歌是《弹歌》”(应说成“原始人在劳动中创造了《邪许歌》以后又创造了很多歌,其中《弹歌》是留传到现在的最古老的歌”)。

⑤对于滥用方言的做法应当受到严肃的批评。

(这是主动句与被动句杂糅。

应改为“滥用方言的做法应当受到严肃的批评。

”──用被动句表达。

或“对于滥用方言的做法应当予以严肃的批评。

”──用主动句表达)。

⑥他那满脸的皱纹特别深,把本来挺大的一双眼睛也被挤小了。

(这是“把”字句与被动句杂糅。

应改为“他那满脸的皱纹特别深,把本来挺大的一双眼睛挤小了。

”──用“把”字句表达。

或“他那满脸的皱纹特别深,本来挺大的一双眼睛也被挤小了。

”──用被动句表达)。

⑦你不认真调查研究就动手写,那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是可想而知的。

(这是陈述句与疑问句杂糅。

应改为“你不认真调查研究就动手写,那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用疑问句表达。

或“你不认真调查研究就动手写,那写不出好文章是可想而知的。

”──用陈述句表达)。

“我们要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这是“把”字句与“使”字句杂糅。

应改为“我们要争取在本世纪末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用“使”字句表达。

或“我们要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用“把”字句表达)。

E. 不合逻辑。

这是指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例如:①人到老年,白发稀疏,皱纹满面。

这些表现都是体质衰弱给老年带来的老态(偷换概念)。

②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主客倒置)。

③梧桐树宽大的叶子落了一地,所以气温降下来了(强拉因果)。

④在我国,这种优质的长绒棉,是新疆的产地(判断失当)。

⑤他的批评很正确很及时,我想没有人不会不同的(否定混乱)。

⑥在那黑暗的年代,优秀的知识分子为祖国的存亡而前赴后继地奋斗(顾此失彼)。

⑦我经常看见她出入这家商店,我才知道她是这家商店的售货员(结论不可靠)。

⑧四方台从来没有人能上去,上去的人没有活着回来的(自相矛盾)。

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生长着菌类和各种蘑菇(分类不清)。

F. 表意不明。

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明,语义有歧义等因素,影响了表意的明确性。

F1. 指代不明确。

例如:①这个观点最近有些文章提出批评,我认为这是对的。

(句中第二个“这”指代不明,应明确地指出是“观点”还是“批评”)。

F2. 数目不确切。

例如:②参加这次活动的我校师生将近400多人。

(“将近”与“400多”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掉“将近”或“多”)。

F3. 范围不确定。

例如:③从60岁到99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从字面意义理解,好像100岁以上的老太太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利。

应改为“60岁以上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3)病句的修改──对“症”下“药”。

修改不是“另起炉灶”的创作,而是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改正病句中的错误,使病句恢复“健康”。

改动尽量要少,能调语序的就不增删,能改一处一字的就不改两处两字。

另外,保持语句的简洁通畅,决不可改出新“病句”来。

修改病句经常要用到“换、添、调、删”四种方法。

“换”,指使用正确的词或词组替换句子中“搭配不当”的词或词组。

例如“‘天然安睡宝’让你在睡眠中改善颈椎病”,可将“改善”替换为“治愈”。

“添”,指给“成分残缺”的句子添加上必要的成分。

例如“具有抗紫外线、抗摩擦、防水、防静电,满足室内外环境要求”,应在“防静电”后面加上“的作用”。

“调”,指适当调整“语序不当”的句子的词语顺序,使句子变得通顺自然。

例如“许多附近的居民都跑来看表演”,就可以把“附近的”移到“许多”的前面。

“删”,指把造成句子“赘余”的词语删掉,使句子的意思清晰明确。

例如“在这一个月的实践中,我们不仅结交了一些朋友,而且还使我们受到了不少的教育”,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们”,后一分句多了个“使我们”,反而造成缺主语而无法衔接,所以应该删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