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

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

浅层地热能资源禀赋精细识别技术与装备、评估系统与软件,不仅 应用于全国各地工程,推动多个因地制宜高效开发示范项目;还支撑了 多个城市及省域浅层地热能调查规划,大型试验与观测系统,成为国家 与省市调查推广计划示范基地。
在国家与省市调查和国际合作计划支持下,建立了浅层地热能开发 诱发冷热堆积等典型效应的试验观测基地,主持编制了首部浅层地热能 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研发了预测模拟系统和关键调控技术,为 浅层地热能稳定、可持续开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1)创新理论、装备与评估方法,推动资源禀赋精细识别与因地 制宜高效开发:突破目前多孔介质热物性模型假设,揭示了土体成因与 内在结构对其宏观热物性影响机理;提出了关键换热地层与换热器理想 埋深概念,研发了分层热物性与换热能力计算方法并测试系统;开发了 首套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估系统。应用于国家、地方多个城市调查计划及 重大工程,识别出不同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与理想地层,为因地制宜高效 开发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主要知识产 权目录
主要完成人 及其贡献
1.发明专利:地源热泵的地层原位热物性及地埋管换热量测试仪, ZL201010542651.5,2012.07.25,南京大学、江苏南华地下空间研究所 有限公司,李晓昭、车平、马娟。
浅层地热能建造运维一体规模化开发模式与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效 果显著。示范园区 25 年使用期投资运行成本可节省 23.3%,荣获建筑 节能示范区称号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关键技术及中瑞典型城市开发条 件与方式的对比研究。作为浅层地热能开发技术发源地,瑞士科技主管 部门对合作研究深化与推广给予关注和支持。
经国内国外院士专家鉴定: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核心理论技术国 际领先。本研究获专利 32 项(发明 10 项)、软件著作权 7 项,主\参编 工法 2 项、标准 4 部,发表论文 40 篇。为多城市及省域浅层地热能调 查规划、能源地下结构与大型开/闭式水源热泵系统的开创性应用、冷 热堆积及其它环境效应预测监控、建造运维一体化高效开发等提供了技 术支撑。成果已成功用于 40 余项大型工程,直接经济效益超过 6 亿元, 节能减排效益巨大。应邀在新加坡国际地热研讨会、中科院前沿论坛等
能源地下结构理论技术,成功应用于多个建筑密集区大型能源地下 结构项目;考虑复杂地层结构与约束条件的大型物理、原位试验观测, 揭示了能源地下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机制、荷载传递规律及其长期效 应,为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大型开\闭式水源热泵系统开创性技术探索,支撑了多项示范工程 和重大项目:大型闭式水源热泵系统模块化设计方法与施工技术的成功 应用,实现了有限水域规模化冷热提取,成为住建部示范项目。机组改 进+智能泵送与温差控制+蓄能系统等系列技术,开创了大规模江水源供 冷热,并成功实现了低温(仅 6℃)、100%无辅热的大规模取热。继 240MW 节能示范项目成功实现后,总投资超过 20 亿元、可供冷热建筑 面积 1500 万 m2 的能源站,对国家级新区创新绿色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特邀报告 30 余次,科普宣传 9000 余人次,组织国际重要学术会议 4 次, 为政府管理、院所科研、产业发展、公众认知提供了支撑,示范引领了 浅层地热能资源精细识别与高效可持续开发,促进了国内外研究与行业 技术进步。
推广应用情 况
本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到全国 13 个省市,成功应用于多个城市浅 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估及 40 余项大型开发项目,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了 6 亿元,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3)研发关键技术与开发模式,实现浅层地热能资源规模化、高 效可持续开发:针对大量系统性能逐年恶化、环境效应不断涌现的严峻 问题,识别出九种典型浅层地热能开发诱发的环境效应影响模式,建立 了近似动态地埋管冷热堆积预测计算方法,开发了地源热泵优化设计软 件系统,主编了首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通过 热湿解耦末端处理技术实现了高能效开发与高品质供给;形成开式系统 尾水处理与闭式系统水域抛管技术,通过机组改进、智能泵送与温差控 制、热泵与蓄能结合实现了无需补热的低温取热和大规模输运能损降 低,开创大型江水源热泵系统应用;探索建造运维一体的规模化开发模 式与技术,降低成本并大大提高运行效率与资源利用率。
2019 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完成单位
项目简介
浅层地热能高效可持续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山东亚特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丰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吉坦工 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山东大学
本项目属新能源与节能领域。浅层地热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蕴藏量、 市场潜力巨大,其大力开发利用对解决城市雾霾、实现节能减排至关重 要。然而,目前该资源禀赋识别不清、开发规模小、能效低、系统性能 逐年恶化、环境效应与资源浪费问题突出。2004 年以来,在国家自然 基金、相关调查规划、科技攻关、国际合作等项目持续资助下,历经 10 余年研究探索,主要创新性成果:
(2)解决能源地下结构理论难题,突破中国城市建筑密集的浅地 热开发制约:中国城市建筑密度高,传统地埋管技术没有足够场地打孔。 利用地下结构提取地热能,可不打或少打孔,但其诱发地下结构承载力 变化是国际挑战性难位试验揭示了其荷载传递、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机理,提出 了能源地下结构热力耦合内力计算方法,改进了能源地下结构换热效率 与施工技术,拓展了建筑密集区浅层地热能开发潜力。
应邀在新加坡国际地热研讨会、中科院前沿论坛、自然资源部中国 地调局高级研讨班等特邀报告 30 余次,科普宣传 9000 余人次,组织国 际重要学术会议 4 次,为政府管理、院所科研、产业发展、公众认知提 供了支撑,示范引领了浅层地热能资源精细识别与高效可持续开发(中 矿联地热专委会等行业学会、协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设计院等给 予了高度肯定),促进了国内外研究与行业技术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