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

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情景创设,孕育口诀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生:没有。

师:七巧板是我国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发明的,到现在已经2500多岁了。

(课件出示七巧板)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副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看看今天的同学们能否从七巧板中有什么新的发现。

(课件出示七副七巧板拼图)师:数一数:共有几个图案?师生一起数1、2、3、4、5、6、7师:每个图案由几块板拼成?生:七块。

师:2个图案共有多少块?生:14块。

师:你是怎样想的?生:7+7=14师:几个7相加是14?生:2个7相加是14。

师:3个图案有多少块?生:是21.师:你是怎样想的?生:3个7相加是21.师:同学们,我们观察这三个数发现了什么规律?生:一个比一个多7.师:接着往下填,填哪些数?生:28.师:你是怎样想的?生:4个7相加是28. 生:35.师:你是怎样想的?生:5个7相加是35. 生:42.师:你是怎样想的?生:6个7相加是42. 生:49. 生:师:你是怎样想的?生:7个7相加是49.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数都跟几有关系呢?生:都和7有关.师板书7师:对,都和7有关.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生:7。

师:2个7呢?生:14。

师:21里面有几个7?生:3个。

师:几个7相加得28?生:4个7是28……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生:7的乘法口诀。

师板书:7的乘法口诀二、探究新知师:大家能编7的乘法口诀吗?生:能。

师:先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生:有7句。

师:相信大家!我们每位同学先想一想,然后动笔写一写,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如果有困难,可以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一列数再编口诀。

生:独立编口决。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写少、写错的同学自己修改一下。

组长把大家编的7的口诀写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

师:现在请各小组先汇报你们编写了几句乘法口诀。

生:7句。

师:请一组汇报,师出示口诀卡片,其余学生辨析。

师:小朋友真不简单,首先请猜想出7的口诀的同学夸夸自己,下面请同学们自豪地读读我们自己编出的7的乘法口诀。

生:齐读口诀。

师:观察口诀,发现一些规律了吗?生:一句比一句多7.结果也依次多7.师:从下往上看有什么规律呢? 生:一句比一句少7.结果也依次少7.师:怎么样?如果我们现在就记住这七句口诀,大家愿意试一试吗?生:愿意。

师:我们大家自由地读读记记。

生自由记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生齐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受“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生:一七得七生:二七十四生:三七二十一生:七七四十九师: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课件出示文字图片)这段文字中有两句乘法口诀,你发现了吗?生:三七二十一七七四十九(口诀闪烁变成红色)学生齐读师:看来难记的乘法口诀只有三句: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呢?生:我知道三七二十一加七就是二十八。

生:因为七七四十九,减一个七就是四十二。

生:五六三十,多一个五就是五七三十五……师:如果记得差不多了,就把口诀填在书上。

生填书。

师:对照黑板上的口诀,如果你全对了,就对我笑一笑。

三、练习反馈1、送算式“回家”师:我们做一个游戏——送算式“回家”。

学生贴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乘法算式。

你发现有一句特殊的口诀了吗?生:七七四十九生:只能列一个算式。

师:为什么呢? 生:7个7是49.交换位置还是7×7=492、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再做一个挑战自我的游戏——转转盘。

学生抢答。

3、师:7是个奇特的数,我国古代与7结下难解之缘,(出示古诗:山亭夏日)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首诗共有多少字吗?生:四七二十八、师:加题目共有多少字呢?生:五七三十五4、师:老师了解到7与女性的年龄有关,下面我们一起分享。

课件显示:我国医学年龄分期。

学生边读边填口诀。

师:我的宝宝三岁了,属于婴幼儿期。

你多大了?生:8岁。

师:你知道你到什么期吗?生:儿童期。

师:老师今年27岁了,属于什么期? 生:青年期。

师:你妈妈多大了?属于什么期生:32岁,属于中年期。

师:你知道奶奶的年纪吗?生:60岁,属于更年期。

5、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生:一排种7棵树,5排几棵树? 五七三十五生:一个星期有七天,三个星期多少天?三七二十一……课件出示相关习题:(1)医生建议:一天喝六杯水,一周喝多少水?生:六七四十二6×7=42(2)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七个黑点,两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多少个黑点?生:二七十四7×2=14四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多少个黑点?生:四七二十八4×7=28六只七星瓢虫身上有多少个黑点?生:六七四十二6×7=426、编儿歌师:七星瓢虫是益虫,所以小朋友们把它编成了儿歌。

屏幕出示图片文字,并配有相关儿歌。

同学们,大家能接着编下去吗?我们下课后试试看.7的乘法口诀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播放公主和小矮人的课件)同学们,你们听过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的故事吗?白雪公主为了报答7个小矮人的救命之恩,约他们2个星期到王国去做客,可是,7个不矮人碰到难题了,他们不知道2个星期有几天?你们愿意帮忙吗?(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生:愿意。

生1: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就是14天。

师:真会思考,你是怎样算出来。

生1:2×7=14(天)师:真棒,会用乘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会学以致用。

你能很快算出7个星期有几天,9个星期有几天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同桌讨论)师:让表格来帮助我们,你能完成下面这个表格吗?几个星期 1 2 3 4 5 6 7 8 9天数师:生;我们可以编7的乘法口诀。

师:了不起,前面我们学过2---6的乘法口诀,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会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入7的乘法口诀,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一个星期有7天,1个7,1个7是7,2个星期是14天,2个7是14,3个7是21……师:仔细观察,表格有什么规律?生:加7、减7师:你想到了什么?生:7的乘法口诀,7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7、14、21、……)都跟7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编7的乘法口诀。

二、试一试,独立编制口诀师:你会编吗,动手试试看。

生独立尝试编制7的口诀。

交流反馈,并板书如下:7的乘法口诀1×7= 一七得2×7= 二七3×7= 三七4×7= 四七5×7= 五七……同桌合作,汇报交流,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独立编制出了7的乘法口诀。

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还要把这些口诀记下来,还要能熟练地应用。

(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规律来更好的帮助记忆这些口诀。

)三、找规律,记口诀师:认真观察这些口诀有什么规律,边读边想,说一说。

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

生1:每次多1,每次得数多7。

生2:得数除了7以外,都是两位数。

师:哪几句学过了?生:前面6句。

师:怎样记口诀?你有什么方法?生:重点记后面三句。

师:7的乘法口诀你觉得哪一句最容易记,哪一句最难记。

如果乘法口诀不熟的话会碰到什么困难吗?当我们遇到不会算的乘法算式时,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算。

用连加、找规律、拆数算等都可以。

师:对口令,看哪个小组最精神。

对口令背,开火车背。

师:还可以用故事帮助我们记,比如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孙悟空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朝白骨精打下去!!!如:56的人形“七八五十六”四、练一练,生活中延伸1、对口令练习。

7×4 4×8 8×7 2×7 2×5 7×7 6+7 7×5 6×7 3×7 9×24×92、师:7是个神奇的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7有关。

(1)师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这是首7言诗。

你能很快知道有多少个字吗?你是怎么算的?生:有28个字。

4×7=28(个)师:4表示什么?生:4表示有4行。

(2)8只七星瓢虫有几个点?(3)医生说:一个人平均一天要喝6杯水,,一星期要喝几杯的水?(4)挑战大锷鱼:6×7+7= 5×7-7= 7×7-14=(5)7是个神奇又可爱的数字,你知道生活中与7有关的生活事例吗?生1:7个小矮人。

生2:七夕节,一个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传说故事生3:天上有北斗七星生4:地球有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生5:彩虹有七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

(课后和家长一起收集与7有关的信息,再向老师汇报你的发现。

)(形式多样的练习,让枯燥的口诀变得富有挑战性,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

让口诀变得更有趣,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合作意识。

)五、小结:说说这节课给你的感受是什么?“7的乘法口诀”说课稿7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口诀(二)”中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是一节非常传统的计算课,内容虽然简单,却比较难上,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教师教学也十分乏味。

前不久在学校的一次教研中,有一位十分年轻的男老师是这样引入这一教学内容的。

由一块七巧板拼出各种美丽图形入手,走进课堂,我们常常会看到片段一所描述的现象。

于是在课后,我访谈了他们班的学生,问了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课后是这样说的:生1:7的乘法口诀我已经会背诵了,老师不教我也会。

生2:在老师没有教之前,我1-9的口诀都会背,而且我还会用口诀来做乘法算式题。

生3:我觉得学习口诀好枯燥,因为在家里妈妈已经教过我口诀了。

生4:我对口诀的意思不是很理解,有几句口诀我还记不住,我想请老师教我记口诀的方法。

……是的,学生明明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哪几句,教师却装作不知道,生怕破坏了自己的预设。

教师这样做,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

孰不知,这会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将会大打折扣。

有关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学者将其分为: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

“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