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真菌学概论

应用真菌学概论


五、真菌的基本类群及分类概况
1、真菌分类的目的
根据国际上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统给每一
种真菌命名,以便交流有关真菌的各方面的知识;
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因为亲缘关系相 近的种其生物学特性也相似。
2、真菌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⑴ 林奈(Linnaeus)(1753): 两界系统 动物界 植物界
⑵ Whittaker(1969): 五界系统 植物界
应用真菌学
Applied mycology Mycetology;Fungi Science
课程简介:



专业选修课 共32学时 2学分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真菌的一般性状 第三部分 真菌的生长 第四部分 真菌的营养 第五部分 真菌的生殖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第八部分 第九部分 第十部分
米奇里( P.A.Micheli, 1679-1737)意大利植物学
家首次借助显微镜对伞菌的菌褶及菌褶边缘存在 隔胞(cystidium)进行了观察;1719年完成的<< 植物新属>>,其中所命名的Mucor、Aspergillus 等真菌属名一直沿用至今。他的工作为后来真菌
分类学以及真菌形态学奠定了基础,被认为是真
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分辨率更强的工具,用以观
察真菌的细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并取得了重大进
展。如鞭毛的9+2结构、脉孢菌细胞壁的四层结 构、担子菌复杂的桶孔隔膜与细胞核的精细结构 以及孢子纹饰等。
真菌毒素 :1960年黄曲霉毒素的发现以及它
对动物的毒性和致癌作用,引起了人们对真菌 毒素的研究。仅以黄曲霉毒素而言,在1960年 后的10年中就发表了上千篇的研究资料。目前 已知的200多种真菌毒素中,至少有10多种可引 起人和实验动物致癌,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
三、真菌学与应用真菌学
真菌学:以真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 应用真菌学:在真菌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真菌在 经济和生产上的重要性,真菌资源的开发以及真菌 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应用真菌学研究方向: 1、方法 2、开发利用 应用真菌学的研究内容 1、真菌的生物学基础 2、真菌的分类学基础 3、真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菌学建立的起点。

林奈(Carl Linnacus, 1707-1786),德国植物学家 双命名制(binomial system of nomenclature),同 时也为真菌的命名奠定了基础。 他的名著<<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记载了 被视为植物的真菌10个属,从此,开始对真菌以正式
食用真菌:随着真菌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 一 门 新 兴 的 应 用 真 菌 的 现 代 学 科 —— 菌 蕈 学 (Mushroom Science)形成和发展起来。其
中心内容包括菌种培育、堆肥制备、段木准备 和栽培管理等几个主要组成部分。菌蕈学的兴
起使得食用真菌的研究得到飞跃发展。
真菌遗传学 的研究在近20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这首先得益 于脉冲电泳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通过电泳核型分析对丝状真 菌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菌株的染色体基因组分离成完整染 色体带,从而获得染色体的数目及基因组的大小。在真菌中 已对近40个属的真菌进行了研究,为其基因杂交定位及基因 作图的研究提供了遗传背景,改变了过去用经典的遗传学方 法和细胞学方法对真菌遗传物质基础的研究手段。
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丝状真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真菌遗传 物质的转移和重组提供了方便的有建立了第 一个丝状真菌的DNA转化系统,从此,丝状真菌的遗传学研 究跨入了分子遗传学时代。
综上所述,真菌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有 了较全面的发展。无论是在真菌的细微结 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DNA重组,还 是医学真菌、药用真菌、食用菌、真菌毒 素以及系统分类诸方面都进入了快速地全 面发展的时期。
被称为近代真菌学奠基人。
证明了马铃薯晚疫病是由Phytophthora infestans 寄生引起,
导致了植物病理学的诞生。
将进化论的概念引入真菌分类,提出按进化顺序排
列的真菌分类系统。

萨卡度(Pier Andrea Saccardo,1845-1920),
意大利的真菌学家,完成了<<真菌汇编>> 将所有已知的真菌属和种经过整理用拉丁文进行
年代中期以后,分类系统变动主要集中在这一纲中。
1979年以后-近30年来,真菌在生物合成途径、比较
酶学、细胞壁组分、核酸及碱基比例、核酸的分子杂交和
基因结构的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些生理 生化方面的研究结果导致了真菌系统发育和进化方面的重 大突破。根据赖氨酸生物合成的两条途径的研究、色氨酸 生物合成酶的沉降图型、甲壳质或纤维素的胞壁组分,结
真菌不是植物,不含叶绿素,无根、茎、 叶的分化。
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异同
细菌:(Bacteria) 有细胞壁,无核,有核区— 属原核生物。 粘菌:无细胞壁,有核, 繁殖产生孢子。 藻类:光合色素--自养生物。 Fungi:无根、茎、叶,异养 贮藏物质: 糖,脂肪 高等植物:有根、茎、叶,自养 贮藏物质:淀粉。
真菌的形态和分类;戴芳澜遗著;科学出版社 中国真菌总汇;戴芳澜,科学出版社;79年版; 中国的真菌;邓叔群著;科学出版社 真菌鉴定手册;魏景超;上海科学出版社;1979年
第一章 绪论——揭开真菌的面纱 一、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
微生物通常是指那些微小、简单、肉眼难以观 察的生物。
合DNA的GC值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新的真菌进化路线,
并 对 丝 壶 菌 纲 ( Hyphochytridiomycetes ) 和 卵 菌 纲 (Oomycetes)的分类地位提出了异议。1989年,CavalierSmith提出的生物八界系统中,把丝壶菌和卵菌划归于藻 界(Chromista)。
真菌的微细结构 :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给生物
全世界真菌分类学家提供了方便,为真菌分类学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真菌学时期(1951-至今)

Geoffrey C. Ainsworth,英国真菌学家 <<真菌词典>>,1943年第一版,1983年第七版均
由Ainsworth主编。
1995年第八版出版(Ainsworth & Bisby’s)
微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三菌、三体
真核生物-真菌、微型藻类、原生动物、 和某些寄生蠕虫 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
二、什么是真菌?
1、概念 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 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营养体通常是丝状 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 丁质或纤维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 孢子、并且是吸收营养的生物群。
四、真菌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真菌学时期-比较形态学的真菌分
类 ( ~1860) ●近代真菌学时期-细胞学的真菌分类 (1860~1950) ●现代真菌学时期-实验生物学+分子生物 学的真菌分类 (1951~1995)
●真菌基因组学时期(1996--)
真菌的发展历史
古代真菌学时期(

-1860)
中国在仰韶文化已大量采食蘑菇
的命名。

佛里斯(Elias Magnus Fries, 1794-1878), 瑞典人 被比作是“真菌学的林奈” <<真菌系统>>(Systema Mycologicum)对真菌
分类学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虽然人类对
真菌的存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行
了应用和简单的分类,只是依据易于

植物病原真菌学, 张中义等主编.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1, 10. 真菌学概论, [美]C. J. 阿历索保罗等主编, 余永年等译.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3, 7. 植物病害真菌学, 陆家云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11. 中国药用真菌生产与产品开发, 林树钱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 出版社,2000,11. 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 陈德明主编.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12. 食用菌栽培学, 杨新美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 菇菌生产技术全书, 陈士瑜主编.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12.
真菌:霉菌、酵母菌、蘑菇
真核 微生物
粘菌
原生动物:变形虫、草履虫、锥体虫
真菌

真菌——具有细胞壁,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以 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以寄生 或腐生方式生存的真核微 生物。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接合菌门(Zygomycota) 子囊菌门(Ascomycota)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 :只有无性阶段或有性 阶段未发现的真菌
识别的宏观形态来鉴别真菌,建立了 简单的描述语言.然而科学的发展促
使真菌学的研究由宏观形态的描述进
入细胞形态的观察。
近代真菌学时期(1860—1950)

狄巴利(Heinrich Anton de Bary, 1831-1888),德国人
发表了许多真菌学的专著,如<<黑粉菌>>、<<菌形
动物>>、<<真菌形态学和生理学>>。

公元前100-200年的《神农本草》有真菌作为药材的 记载
英国的Ray(1684-1704)在其《植物史》中将94种 真菌分为4组 Magnol(1689)首先以形态性状作为大型真菌分类 基础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成简单显微镜,真 菌研究由大型真菌转入小型真菌



列文虎克利用业余时间制造过400多架 单式显微镜和放大镜,放大率一般为50~200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