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学的办学特色---立足品牌建设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国家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地质资源勘探与国土资源开发人才成都理工大学在51年的办学历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力搞好本科教育,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创新,建立了以地质勘探为优势与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与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和国土资源开发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1.1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传统作风成都理工大学前身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于1956年6月2日在成都东郊的荒野之地破土动工。
来自重庆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勘探学院的教师和建设者一起,不畏艰难困苦,连续奋战,短短的四个月就完成了初期的建设,并于当年10月15日开学上课,实现了当年批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
建校之初,学校物质条件较差,工作、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干部教师不得不挤在一起备课办公。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经过创业者的艰苦努力,首批1 580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良率达到了77.62%。
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作风,经过十年的建设,至“文革”前,学校已成为我国第三大地质高等教育基地,并为国家培养了6届3072名本科生和14名研究生,初步形成了“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在艰苦条件下不断进取,尊师爱教,教书育人,勤奋学习,不怕艰苦,坚决服从国家分配,为地质事业勇于献身”的优良校风。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教学工作被迫中断,但许多教师并未放弃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执著追求。
学校依靠教师来自多所重点大学的学缘优势和专业特长,通过校队(学校与地质队)合作开办了12期培训班(七?二一大学)。
1972年至1976年招收三年制大学普通班学生3055名,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如我国藏族第一位工程院院士多吉等。
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完成各类项目1 60多项(至1975年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如携带式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仪,四川省相邻地区构造体系及其矿产分布规律的研究,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蓝石棉矿物及其性能的研究,四川碳酸盐岩油气储集条件与增产措施等。
结合生产劳动,教职员工自己动手美化校园,开挖了一个人工湖——今日校园之砚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获得的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条件建设方面的欠账较多。
据统计,从1956年建校起至2000年,国家的投入累计仅约4.68亿元。
学校依靠这些投入,建设了一所拥有1608名教职工、1.3万在校生、28 个本科专业、2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和一个联合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700亩校园面积、6 000多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3万平方米校舍的现代大学,为国家培养了4.5万名本专科生、1000多名硕士和近200博士,取得了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效益。
2001年成都理工大学组建以来,并未获得特别的建设经费投入,5年间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累计约5.468亿元。
5年来学校共培养本专科生2.5万名,培养硕士1500多名、博士近300名,新申办了34个本科专业、2 6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1 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购仪器设备1.2亿元,校园占地面积净增近2000亩,新建校舍22万平方米,并在多年努力的基础上将“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校仍然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较高的产出。
办学初期,学校以地质资源勘探专业为主;1992年以前,人才培养以服务地矿行业为目标,毕业生几乎全部分配到艰苦的地矿行业工作。
1992年以后,学校人才培养在逐渐向地方和其他行业拓展的同时,仍有较大部分毕业生在地矿、石油等艰苦行业就业。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生现今仍在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矿、水利水电、冶金、石油、核工业、交通、铁路等艰苦行业工作的达到3.1万人,占同期毕业生的60%以上。
我国西部地质勘探队伍中近半数的技术骨干,全国核工业地质勘探队伍中约30%的技术骨干和负责人毕业于我校。
地质资源勘探从业者长年在野外工作,相当一部分在高山深谷、荒漠戈壁甚至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工作,没有吃苦耐劳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也出不了成果。
青藏高原1∶25万空白区地质填图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规模最大、工作条件最艰苦的地质大调查工程。
国家在青藏高原腹地共部署1∶25万地质填图113幅,我校师生承担完成4幅,我校毕业生作为项目负责或技术负责承担完成32幅。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此项工作的我校毕业生共约320人,占总人数的30%。
我校自1994年开始在藏北高原“生命禁区”持续进行了长达13年的大规模石油地质调查,先后有280多位师生参加。
他们在高寒缺氧、生活和交通条件极度艰苦的环境里,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提交了大量高水平的石油地质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石油地质调查做出了重要贡献。
(0)∙回复∙1楼∙2008-06-11 22:20∙举报|吧友222.210.21.*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前仆后继,在艰苦环境中奉献心血,努力奋斗,用言传身教激励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奔赴祖国各地,战严寒斗酷暑,跋山涉水,踏遍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勇登地球“三极”(南极、北极、珠峰),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为国家的地质勘探事业做出了贡献。
综合素质高,基本功扎实,吃苦耐劳,“肯干、能干”,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普遍评价,也是社会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肯定。
1.2 “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我校的精神源流可追溯到始建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地质系,李四光、黄汲清、俞建章、丁道衡、乐森璕、李承三等我国许多杰出的地质学家都曾先后在该系任教,并做出了许多令后人敬仰的壮举。
1936年,我校先辈常隆庆教授等骑着毛驴在人迹罕至的攀西群山中发现“盐边系”铁矿,后又于1940年冒着生命危险对其进行了勘测,历时87天,行程1885公里,终于揭开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面纱,奠定了世界“钒钛之都”——今日攀枝花市的基础,被誉为“攀钢之父”。
1979年,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视察渡口市(今攀枝花市前身)时讲“攀枝花现在建成了,不要忘了发现攀枝花的有功前人常隆庆教授”。
20世纪70年代,罗蛰潭教授在戈壁荒漠中的克拉玛依进行稠油强采,首开我国稠油强化开采之先河。
50年来,我校石油系师生足迹遍布我国各大油田,奠定了我校石油地质研究与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60届校友、中国登山队副政委邬宗岳为我国登山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5年在再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为国捐躯,被誉为“珠穆朗玛一青松”(《光明日报》,1975年7月19日)。
邬宗岳烈士的塑像今天还安放在我校绿荫丛中,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奉献事业奋发向上。
1988年第一次全国重点学科申报答辩,张倬元教授在做完胆囊手术后仅三天,且在发着高烧的情况下,用担架抬到机场赴京答辩,为我校“争”得了“煤田、油气地质与探勘”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1 989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关键时刻,罗蛰潭教授等星夜驱车赴南充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他们强忍着巨大的伤痛坚持工作直到申报书完成,为我校和西南石油大学争得了“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使我校成为当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极少数一般本科院校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高级职称破格提拔公开答辩,我校先后破格提拔教授21人,副教授50人,是破格提拔人数最多的院校之一。
破格提拔的黄润秋教授曾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教授和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新华社曾为此发过通稿。
我校是我国第三所地质高等学府,起步较晚,在师资力量、建设投入、生源素质等方面总体上稍逊于早先建立的另两所学校。
学校历届班子和师生正视差距、努力追赶,并在追赶中开拓进取,在竞争和创新发展中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
1992年,时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的张文岳同志来校视察,在听取了学校领导的工作汇报后,用“不甘人后、敢为人先”八个字对学校的奋斗历史和进取精神进行了概括。
从此,这八个字成为我校师生精神风貌的写照与不断开拓进取的动力。
1992年,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做出了更改校名、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服务面向的历史性决定,为学校实现历史性大转变大跨越拉开了序幕。
1993年,学校成功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战略转变。
组建成都理工大学以来,“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弘扬,师生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科专业从2 001年的33个发展到了目前的62个,其中8个专业被列入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5个增加到了5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由9个增加到了20个。
2001年以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 60余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8项,名列四川省前茅。
200 5年,我校独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学校的科研经费突破1亿元;2007年初,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批准立项建设。
回复2楼∙2008-06-11 22:20∙举报|吧友222.210.21.*1.3 “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学理念成都理工大学51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懈追求、努力奋斗、不断前进的历史。
2002年,在深入总结我校治学传统的基础上,学校师生凝练出“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
“穷究于理”指追求科学真理、人文道理,“成就于工”指注重实践、追求卓越。
这一治学理念贯穿于我校历史中,体现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每一个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史都可作为其诠释。
在地质工程领域,51年来以张倬元、黄润秋等为代表的师生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上游各大水电工程建设工地,三峡、丹巴、宣汉等滑坡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现场,以及九黄机场等重大交通建设工地,在探索中创造知识,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取得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三丰收,建立了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工程地质学术思想体系和分析方法、以“系统工程地质分析”为主体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体系,建设了《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培养了5000多名地质工程人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和第一个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石油地质领域,以罗蛰潭、彭大钧教授等为代表的石油系师生50年来足迹遍及我国大庆、胜利、塔河等各大油气田,在解决油气田地质勘探开发问题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与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培养了近4000名本科生和近500名博硕士研究生,使我校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油气地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