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第五章

逻辑学第五章


2013-9-10
苏东坡与老和尚
北宋时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去逛庙会。 老和尚见他衣不出众,貌不惊人,就显得很冷淡,对他说:“坐。” 然后对站在一边的小和尚说:“茶。”交谈了几句之后,老和尚发现 苏东坡知识渊博,并非凡人,于是改变态度,谦恭地说:“请坐。” 又对小和尚说:“敬茶。”最后,当老和尚了解到此人就是当时颇负 盛名的苏东坡时,立即显得十分殷勤,笑容可掬地说:“请上坐。” 又连忙叫小和尚:“快敬香茶。”临走时,老和尚请苏东坡题词留念, 苏东坡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 “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这里,苏东坡利用限制的方法寥寥数笔就活灵活现地揭示了老和 尚的心理变化过程,辛辣地讽刺了他按等级待客的势利眼态度。
白马非马?
春秋战国时代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命题二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诡辩的着名 例子广泛为人们所引述。普遍常识告诉我们白马明明是马,说它不是马肯定 错误,没有什么可争辩的。诚然,公孙龙在论证“白马非马”命题时,犯上 了把“马”与“白”,“白马”与“马”截然分离,绝对对立的错误。例如, 他回答“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时说:“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 有马也。”显然,他已经走极端,不承认白马是马,而陷入诡辩。可是,从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论域来说,“白马非马”的命题是十分合逻辑 的。 从内涵来说,公孙龙认为,“马”只揭示了马形,“白马”不仅有“马之 形”的内涵,而且还有“白之色”的内涵。所有的马固然都有颜色,但“马” 的颜色是不确定的,而“白马”、“黄马”、“黑马”等的颜色则是确定的。 因此,公孙龙揭示了“马”与“白马”的不同内涵,前者“不取其色”,后 者“取其色”。 从外延方面看,公孙龙指出,你要一匹“马”,给你牵一匹黄马或黑马都 可以算数;但若你要的是一匹“白马”,那就不能用黄马、黑马来顶数。 “马”是包括了黄马、黑马的,而“白马”却不包括黄马、黑马。“白马非 马”的命题区分了“马”与“白马”的外延是不等的。
2013-9-10
例3:
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 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况中属于犯罪中止的是( ) A.一个盗窃团伙盯上了一家大公司,准备伺机行窃。后来听说该公司 有自动报警系统,于是打消了偷盗该公司的念头。 B.一名学生因成绩不好而被老师罚站,自觉颜面尽失。于是乘夜色带 了一把刀闯进老师家里想要把老师杀掉,这位老师虽然身体瘦弱,却 沉着冷静,她展开心理攻势,使这位学生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终于 放下了手中的刀。 C.一大学生得知其父母在家中受人百般欺凌,十分气愤,瞅了个机会 把仇人打死了。后来他醒悟过来了,十分后悔,马上跑到公安局自首。 D.一个歹徒意图抢劫一位路人的包,没想到他看错了人,这位路人是 一个便衣警察,两个人一交手,歹徒发现自己不是对手,于是落荒而 逃。
2013-9-10
(二)划分
1、什么是划分 划分是明确词项外延的逻辑方法. 2、划分的实质 划分实质上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将一个属词项分成几 个种词项。 3、划分的结构 每一个划分都包含三个部分,即:母项、子项和划 分标准。 4、划分与分解 划分不同于分解。划分是是把一个属词项分成几个 种词项, 分解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
2013-9-10
性质断言
对当关系、变形推理导、 三段论
第一节 词项及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
一、词项及其特征
1、什么是词项 词项是指思维对象的语词,相当于传统逻辑中讲的 概念,称其概念,是强调他的认识论意义,称其词项,是 强调它的结构意义。
2、词项的特征 任何词项都有两个特征:内涵和外延。
2013-9-10
A.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B.森林在全球陆地的复盖率,已由上世纪初的19% 下降到本世纪初的11%。 C.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D.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ack
2013-9-10
三、词项外延间的关系
1、词项外延间的关系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词项外延方面的逻辑关系。
2013-9-10
矛盾关系
这是A和O、E和I之间存在的不能同真、不能同假的关系。 例如: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 那么,O:有些事物不是运动的(假) 例如:I:有些物体是固体(真) 那么,E:所有物体都不是固体(假)
2013-9-10
差等关系
这是A和I、E和O之间的关系。如果全称判断真,则特称判断真; 如果特称判断假,则全称判断假;如果全称判断假,则特称判断真 假不定;如果特称判断真,则全称判断真假不定。 例如: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 那么,I:有些事物是运动的(真)
2013-9-10
例1:
“平反是对处理错误的案件进行纠正”。依据以下哪项能最 为确切地说明上述定义的不严格? A. 对案件是否处理错误,应该有明确的标准,否则不能说 明什平反的主体,平反的主体应该具备足够的权威 性。 D.对平反的客体应该具体分析,平反了,不等于没错误。 E. 处理错误的案件包括三种:重罪轻判,轻罪重判和无罪 而判。
2013-9-10
5、划分的方法与种类
划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二分法,一种是多分法。 对一个词项,可依一定的标准作一次划分,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之进 行连续的多次划分。 6、划分的规则 1. 每次划分必须使用同一标准 2. 子项必须不相 3. 母项必须等于子项的词项。 4. 子项必须是同一层次的词项。
2013-9-10
由于单称判断对反映某一单独对象的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从 逻辑性质上说,单称判断可以看作是全称判断。
这样,性质命题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1)全称肯定判断,简称为"A"判断,可写为"SAP" (2)全称否定判断,简称为"E"判断,可写为"SEP"
(3)特称肯定判断,简称为"I"判断,可写为"SIP"
2013-9-10
例2: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要 件:第一,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 责任能力的人;第二,有共同的故意犯罪;第三,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据此定义,下列属于共同犯罪的行为是( ) A.某人对社会不满,一次进入超市,趁人不备,在装食品的货柜里 放了毒药,恰巧被旁边过路人看见,此人并未吭声。 B.乙公司是甲公司最大的客户,甲公司为了与乙公司续签合同,甲 公司的两位正副老总商议从公司账上取走30万元,私下送给乙公司项 目负责人。 C.两个初中学生,一个13岁,一个14岁,经常在路边抢劫低年级的 学生。 D.某人一天夜里潜进一户人家,盗走价值几万元的首饰。为了安全 起见,他把首饰托放到哥哥家,其哥哥并不知情。
S S P 包含关系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P S P
全同关系 2013-9-10
包含于关系
其中,全异关系中包含两种特殊情形:
R
R
S
P
S
P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特点:S与P的外延不同
特点:S与P的外延不同
S+P=R(外延)
2013-9-10
S+P<R(外延)
四、明确词项的逻辑方法
(一)定义
1、什么是定义
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词项的指称的对象与对象 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2013-9-10
2、词项外延间的基本关系
词项外延间的基本关系有五种,包括:全同关系、包含 于 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这五种关系用欧 拉图表示如下: 设任意的两个词项为S、P,S与P外延间可能具有的五 种关系为:
S
P
P S
2013-9-10
二、词项的种类
1、根据词项的指称的对象是一个还是一类,可将词项分为 单独词项和普遍词项。 2、根据词项所指称的对象是否为一集合体,词项可以分为 集合词项和非集合词项。 【例析】 3、根据词项的指称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把词项 分为正词项和负词项。
2013-9-10
以下划横线的词项,是在集合意义上还是 非集合意义用的?
2013-9-10
楚人遗弓
楚恭王一次出去打猎,半路上发现丢失了弓。侍从们请求去找回来, 楚恭王却说:“不要去了,楚人丢了弓,楚人会捡到,何必去找?”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遗憾的是楚恭王的胸襟还不够宽大,说人丢 失了弓人会捡到就行了,何必加上‘楚’字?”
“楚人”是“人”的种词项,它的内涵要比“人”多,但它的外延 要比“人”小。楚恭王看到、想到的只是楚人,心胸当然很狭窄。把 “楚人”中的“楚”这一内涵去掉,就把它变成了“人”,这样就使 楚恭王的眼光提高一步。
2013-9-10
(三)词项的概括与限制
1、具有属种关系的词项之间的反变关系 2、词项的限制 (1)什么是限制 (2)限制与修饰 (3)限制的界限
单独词项不能再限制,因为在它之下没有种词项。例如吉隆坡的湖滨公 园,“吉隆坡”不是对“湖滨公园”的限制,而是它的组成部分或说明。
3.词项的概括 (1)什么是概括 (2)概括的界限 概括还应逐级进行,不能越级。例如对树胶、油棕等词项进行概 括,应是经济作物;高一层次,可以概括为农作物;然后逐级概括为 植物、生物、物质等。如果一下子把树胶、油棕等越级概括为生物或 物质,显然是不妥当的。
2013-9-10
上反对关系。
这是A和E之间不能同真,可以同假的关系。
例如:A: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的(真) E:所有事物都不是运动的(假) 例如:A:我班同学都学过日语(假) E:我班同学都没学过日语(真假不定)
2013-9-10
下反对关系
这是I和O之间可以同真但不能同假的关系。 例如:O:有些事物不是运动的(假) 那么, I:有些事物是运动的(真) 例如: I:我班有些同学学过日语(真) 那么,O:我班有些同学没学过日语(真假不定)
(4)特称否定判断,简称为"O"判断,可写为"SO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