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第七章法律行为

08.第七章法律行为

第七章法律行为
第一节法律行为槪述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法律行为,是指人们在其意志控制下实施的受法律调整并能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法律性、社会性和意志性三个方面。

(一)法律性
法律行为与其他行为相区别的最大特点是行为的法律性。

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是受法律调整的行为,即法律对这种行为有所规定,这种行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

法律行为的法律性首先表现在法律对行为模式的设定方面,法律行为是有法律根据的行为。

其次表现在该行为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行为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比如,合同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合同关系。

(二)社会性
法律行为的社会性,指法律行为具有社会意义,会产生社会影响或社会效果。

法律行为的社会性,源于人们行为的社会性,它说明的是对行为作出法律调整的必要性。

人们的大量行为都具有社会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人(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人群),影响到他人利益的发生、存在、实现或变化,既会构成利益的和谐状态,也会引起矛盾或冲突。

正是由于行为的这种社会影响,导致法律调整的需要,需要法律来“定分止争”。

因此可以说,法律调整的行为,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行为,法律不调整孤立的、不与他人相关的个人行为。

当然,法律调整的行为,不是一切有社会影响的或与他人相关的行为,而是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一般社会生活领域有较为重要影响的行为。

(三)意志性
法律行为的意志性,是指法律行为具有意志因素,法律行为是人们在其意志控制下实施的行为。

意志意味着人们能够辨识自己行为的意义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正因如此,人们才能了解法律的要求并对行为进行选择,法律也才由此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实现对行为的调整。

意志是法律行为的重要属性,某种行为是否是法律行为,应看其是否有意志性。

因此,在民法上,精神病患者或未成年人将自己的贵重物品赠与他人,因其意志缺陷,因而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法律行为的分类
法律行为有多种分类,以下对几种主要分类进行介绍。

(一)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以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为标准,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合法行为指符合法律要求,依照法律规定会引起肯定性法律后果的行为。

违法行为则是违反法律要求,依照法律规定会引起否定性法律后果的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种分类,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非此即彼来推论,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没有违反法律禁止的行为都是合法行为”。

合法
行为有其严格的含义,不违法的行为并不等于合法行为。

因为在不违法的行为中,有一部分是合法行为,有一部分则是法律不调整的行为,对于这一部分行为,道德、习惯、宗教规则、乡规民约等发挥着重要的调整作用。

(二)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
按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发生效力的条件,法律行为分为有效行为和无效行为。

有效行为是指按法律规定能产生行为者意志所追求的法律后果的行为。

比如,符合法律规定要件的缔约行为,即是有效行为,它能产生行为人期望的有效契约的法律后果。

无效行为是指按法律规定,行为不能产生行为者意志所追求的法律后果,即不能产生肯定性法律后果。

比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缔结的契约、通过盗窃方式获得对他人财产的占有、越权立法等,都是无效的法律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无效的法律行为是广义的,包括民法上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

(三)表意行为与事实行为
依据行为的法律后果是否依意思而产生,法律行为分为表意行为和事实行为。

表意行为指作出意思表示、法律后果依意思表示而产生的行为,其法律后果的内容是由意思的内容决定的。

比如,行政命令、司法判决、立法等行为属于表意行为,其后果由行为中的意志决定。

事实行为是法律后果的产生不是因为意思表示,而是行为自身作为一种事实引起法律规定的后果,法律后果的内容不由意思设立而直接由法律规定。

比如,民法上的先占行为对于所有权的取得来说是一种事实行为。

(四)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以行为的外部表现形式为标准,法律行为可分为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积极行为即行为主体以主动作出某种举动为表现方式的行为,又称作为,如以口述或书写的方式表示意思,提供劳务,交付物品,等等。

消极行为是以不作出举动为表现形式的行为,又称不作为,如负有保密义务者不泄密,负有救助义务者不救助等,分别是合法的不作为和违法的不作为。

(五)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是根据行为生效是否须有特定形式要件为标准划分的结果。

要式行为即需要符合特定的形式要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如婚姻、不动产所有权之转移、票据之转让等,都属要式行为,前两者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后者以背书为生效要件。

非要式行为即不需要满足特定形式要件即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如一般货物买卖的合同,可以口头约定,可以书面约定,也可以电话、电子信息形式约定,表意一致即为成立,并不要求特定形式。

(六)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以行为发生效力来看,只有一方主体作出行为即能发生效力的是单方行为,需要两方以上共同作出行为方能发生效力的为多方行为。

比如,行政命令、司法判决、公民放弃所有权、放弃债权等,都是单方行为;合同、婚姻、议案的表决等,都是多方行为。

第二节法律行为的结构
宏观来看,法律行为在结构上可以分解为法律行为主体、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其中法律行为主体已在法律关系—章中讲述,在此仅讲述后两个方面。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指的是法律行为的意志方面的内容或因素,根据其对行为发生的影响不同,这些因素可以分解为行为认知与控制能力、行为动机、行为目的三个基本方面。

(一)行为认知与控制能力
行为认知,指行为主体对行为本身和行为意义的了解。

简单来说是指行为主体知道自己做什么,如何做,将有什么自然的和社会的后果,等等。

认知状况是法律确定该行为是否为法律行为以及是什么法律行为的重要因素。

法律关于行为的认知,有自己的标准,而不是当事人个人的标准。

控制能力是法律确认法律行为及种类的一个因素。

法律通常根据社会活动主体行为控制能力的一般状况确认其法律行为能力(或责任能力)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在法的适用中予以确定。

(二)行为动机
人们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推动的,动机是深层的主观因素。

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动机做出考量,这主要体现在某些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确定上和刑事犯罪的情节认定上。

在民事活动中,法律行为的动机一般不影响法律行为的成立,因为对于事实性法律行为,法律不考虑其动机;而对于表意行为,如果动机成为意思的内容时,且动机违法或违背社会的善良风俗,则会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

在刑法中,动机是考量故意犯罪情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故意犯罪由动机直接推动,它体现了犯罪行为的主观恶性程度。

(三)行为目的
行为目的是行为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时在主观上所追求的目标或后果。

行为目的与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作为行为的主观因素,动机是深层的,而目的是外显的、直接的;动机决定目的,目的表现动机。

在法律行为的构成中,行为目的是法律考量的一个必不可缺的因素。

目的决定了行为后果的内容和行为的法律效力,是法律行为的核心内容。

比如,刑法中有专门的目的犯的规定,凸显了行为目的对法律行为的重要性。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是法律行为的客观表现,是可以观察到的人
们活动的状况,它是受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支配的,是法律行为内在方面的外部表现。

根据行为的一般过程和法律调整特点,法律行为外在方面可分为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两个部分。

(一)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即以一定的行动、手段和过程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

在法律调整中,对于重要的法律行为,法律通常对其举动、手段和过程都作出具体形式的规定,以此规范其效力后果,
如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司法判决等,这类行动、过程都有专门规定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要式行为。

有些行为法律虽无在行动、手段和过程方面的具体规定,但通常也包含着基本要素的一般模式,以便对行为的法律性质进行分类和调整。

(二)行为结果
行为结果是行为所产生的对自然或社会的影响,是行为造成的自然或社会的某种变化。

比如,开荒种地的行为使荒地变田园,这是行为对自然的影响;交换的行为,使物品所有权发生变化,这是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法律所关注的行为只是对社会有影响的行为。

但是,对自然产生影响的行为通常也会产生社会影响,比如开荒种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影响了他人的土地利益或相邻关系等。

行为造成自然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产生社会影响,法律就可能对这种行为进行调整。

思考题
1.简述法律行为的分类。

2.简述法律行为的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