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教案

人格教案

第12章第一、二节人格教案本节的主要内容:1、人格的概念及本质特征2、人格的结构3、特质理论一、基础知识:1、人格的一般概念(1)什么是人格(2)人格的结构2、特质理论二、扩展知识:健全人格的培养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的概念、本质特征、结构及特质理论。

二、教学分析1、本节重点掌握人格的概念、本质特征、结构及人格理论中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

2、本节难点对人格的特质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三、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法四、教学时数五、教学过程一、人格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目前不同心理学者由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人格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很大差异。

《普通心理学》对它的定义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从广义上来讲:(面具后真实自我)。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正是在不同的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举例:“固执”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中带有“撒娇”的意思,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则带有“反抗”的意思。

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

“勤劳”就是一个共同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的独特性和共同性的关系就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个性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又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2、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承认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人格的可变性。

现代研究表明——,但人格的稳定性仍然起主导作用。

3、统和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体,内在的各种成分必须保持协调统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格的统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性格决定命运,某个个体具有积极地人格)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厥不振。

二、人格的结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与性格的区别1、含义:(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

(2)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所谓态度则是指对社会、自己和对他人的一种心里倾向,它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和趋避等方面。

从含义可以看出,气质与心理活动的自然属性密切联系,而性格则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

2、形成因素:(1)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制约,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2)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认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相对于气质而言,性格较易发生改变。

3、评价是否具有道德含义:(1)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不具有社会道德评价的含义,也不能决定个体的成就。

(2)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形成,有好坏之分,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二)性格与气质的联系(1)一定的气质对形成某些性格特征有重要影响。

(2)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具体特征的表现形式。

(3)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注意:社会生活对性格具有重要影响,但同时性格也受个体生物学因素的制约。

现代研究表明,出现脑病变的个体,其性格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了生理因素对大脑的制约。

(二)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3个子系统。

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恰当、实事求是的评价自我是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意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积极体验——自尊感消极体验——自卑感(3)自我控制:是在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成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2.自我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3.超我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第二节特质理论(人格结构)人格的基本单位。

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一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例如粗心和细心,善交际和爱独处,都是一种特质的两个极端。

两端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变化的维度,每一个人在这个维度上都占据一定的位置。

如果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特质,在每一种人格特质变化的维度上又有固定的位置,各人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下边我们介绍的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Allport,G.W.)的人格特质理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人格特质理论,如卡特尔、艾森克(Eysenck)人格特质理论的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五因素模型。

120世纪30年代提出。

他以个案研究法,从很多人的书信、日记、自传中,分析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

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多种特质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

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特质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

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见图16-3)。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共性特质)和个人特质(个性特质)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但人们的得分有高有低。

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则主要是由个人特质决定的。

举例: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3类:1、首要特质2、中心特质3一切活动之中。

如:林黛玉的首要特质为多愁善感,曹操的首要特质为狡猾奸诈。

举例:在在莎士比亚笔下,吝啬是葛朗台的首要特质,因为这种行为倾向表现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特质,因此中心特质可以包含多个方面,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

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独、内向等都是她的中心特质,再如,清高、才华出众、沉着冷静、温文尔雅是诸葛亮的中心特质;狠毒、无情无义、诡计多端、猜疑妒忌则是曹操的中心特质。

质之外的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性质。

举例:一个人在工作中可能很有魄力,但在对待家务事上却没有主张。

根据奥尔波特的解释,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而另外两种个人特质则是众人都具有的。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方法: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

模型分为四层:分别包括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制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每一种特质的含义。

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的不同而各异。

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举例: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他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中相互独立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

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即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所以根源特质使人的行为看似不同,却具有共同的原因。

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

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

他编制的测量工具:16PF,全称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注意: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可以是个别特质也可以是共同特质,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

根源特质中又可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两类。

体制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举例:环境特质: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如焦虑、有恒性等。

举例:卡特尔提出“多元抽象变异分析”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和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

响。

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3、现代特质理论(1)“三因素模型”艾森克——“因素分析的方法”——人格的三因素模型: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2、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

根据内倾—外倾和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可以把人分成四种类型:稳定内倾型、稳定外倾型、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Eysenck,1970)。

另外,为了解释心理异常者的人格,艾森克又在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之外,增加了第三个维度──精神病倾向(Eysenck,1975)。

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测量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称EPQ)。

(2)“五因素模型”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似乎过于烦琐,而艾森克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又似乎太简单。

近年来“五因素模型”成为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

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以后许多学者进一步验证了这五种特质,并成为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

1、外倾性:热情性、乐群性、自我肯定性、活跃性、刺激寻求、正情绪。

外向性者在这些维度上的得分很高,内向者的这些表现则不突出。

2、宜人性:信任、坦诚、利他、顺从性、谦虚、温存。

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是乐于助人的、可信赖的和富有同情心的。

而那些得分低的人多抱有敌意,为人多疑。

随和的人多强调合作而不强调竞争。

随和性差的人则喜欢为了他们的利益和信念而争斗。

3、责任心:胜任感、条理性、责任心、事业心、自律性、审慎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