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方文山歌词中的修辞艺术
摘要:流行歌曲随着曲风及歌词的不断创新,日益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歌词语言艺术是表现其影响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当今中国流行歌词界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方文山的歌词极具修辞学研究价值。
作者以诗的形式填词的方式,使歌词充满了浓重的诗化之风。
关键词:流行歌曲方文山歌词语言意境
在这个大众娱乐的时代,在这个电子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流行歌曲运用传播媒体的优势与自身的特点日益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
而且占了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流行歌曲不仅仅是声乐的传唱,而且是文化的表现。
这就体现在歌词的力量。
其实,很多时候歌词更能吸引听众。
为什么歌词会有这种魅力呢,这大概是运用了修辞艺术的力量。
“任作甚了一定的目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行为都是一种修辞行为。
”流行歌曲也不例外,流行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形式,是修辞格运用得最广泛、最活跃的领域,修辞不仅表现在它词句的层面,作品的层面,更是贯串流行歌曲的整个过程。
歌词只有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段,歌词艺术才能深深把握住每一位听众的心。
台湾流行歌手周杰伦像一股旋风刮进大陆歌坛。
不得不承认,周杰伦的歌曲有着厚重的文化感染力,歌词生动。
这当然离不开背后词作者方文山的努力。
方文山擅长打破语言使用习惯,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创造出充满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中国风”。
他独树一帜的文字,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歌词在他笔下,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更是一种文学现象。
方文山在创作歌词时特别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
下面我们对其歌词中的修辞格进行分析。
1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方文山的歌词中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以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如:《爷爷泡的茶》中“陆羽泡的茶,像幅泼墨山水画”,如何将茶和破墨山水画联系在一起构成本体和喻体。
陆羽为中国的茶神,他探访各处,深入研究茶艺各个层面,从茶的起源、选择、冲泡到茶具的应用等等,将茶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由如此大家所泡出来的茶,宛若中国泼墨山水画,颜色虽单一,却拥有细致的风味与丰富的层次。
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青花瓷》中,更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把“初妆的你”比喻成“瓶身描绘的牡丹”,取其相似点“美丽”;“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把“你嫣然的一笑”比喻成“含苞待放的花朵”,“美丽”仍然是它们的相似点;
2倒装:特意颠倒文法顺序的句子,如《青花瓷》中的“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正确的文法顺序应为“你眼带笑意,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倒装之后,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的美丽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或如《龙拳》中的“渴望着血脉相通,无限个千万弟兄”,一般说法应该是“无限个千万弟兄,渴望着血脉相通”。
倒装通常是用来加强语势、调和音节,让句法更有变化,增添文章韵味。
3比拟.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这种修辞手法在《东风破》中体现最为明显。
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后,酒暖回忆思念瘦”,“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这三句中,把“漂泊”、“浪迹天涯”、“思念”、“离愁”、“孤单”等抽象的概念当作有形的具体事物来写,“离愁”、“漂泊”如酒一般可装入壶、盏之中,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切实感受到漂泊、孤寂、离愁和思念之情。
“烛火”、“不忍苛责我”,把“烛火”当成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情感,突出此刻人的孤单和愁苦。
再如:《麦芽糖》中的“麦田弯腰低头,在垂钓温柔”,《东风破》中的“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青花瓷》
中的“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菊花台》中的“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等,都是运了拟人的修辞格,使语言表达具体化,形象化。
4设问:使用设问法,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兴趣,让平铺直叙的语气有所变化。
《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用设问法,多了点悬疑,让层次更加丰富。
《千里之外》中的“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千年之恋》中的“你还爱我吗?我等你一句话”也都具有同样效果。
5夸饰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龙拳》中,“我把天地拆封,将长江水掏空……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把山河重新移动填平裂缝”,把人的能力夸张到无限大,可以翻天覆地,移动山河,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
《爷爷泡的茶》:“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
”则形容唐朝人陆羽创作的《茶经》深深影响中华文化。
再如《青花瓷》中:“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6 顶真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也叫联珠。
如《黄金甲》:“情感漂泊,漂泊一世如我……千军万马万马,万马奔腾那骨肉相残如错”,通过使用顶真手法使句子结构显得紧凑,而三个“万马”更显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7摹写:把对事物的知觉,用文字加以描述形容,记录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等的感受。
《双刀》歌词“正上方的月亮,那颜色中国黄”,是视觉摹写,而《上海一九四三》中“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印在斑驳的砖墙。
”也属此类,夕阳的昏黄爬在斑驳的砖墙上,更添悲凉。
8析字:将文字的形体、声音、意义加以分析,打破固定的语意,产生翻新的效果。
在《菊花台》中:“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歌词后半句“秋心拆两半”指的就是“愁”字,这里将文字的形体进行了变化,加深了歌词的含意。
就歌词意境来看,因为“愁”是“秋”跟“心”的结合,隐喻如果被硬生生地拆散,可能再也回不去当初所想象的浪漫了。
9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这种修辞格在方文山的歌词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菊花台》中“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菊花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
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堪称绝句。
10示现:简单说,就是利用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想象中不可见不能闻的场景具体呈现出来,增加行文的画面感。
如《乱舞春秋》中“妖兽扰乱人间秩序,血腥如浪潮般来袭……人魔开始重出地狱,叛军如野火般攻击”,这些妖孽横行的血腥画面,读者可借文字的描绘,在脑海中逼真浮现。
《祭魂酒》中的“烽火人间,战鼓连天。
远方飞燕,带来的是,狼烟”描述的则是兵戈扰攘。
而《黄金甲》中“旌旗如虹,山堆叠如峰。
这军队蜿蜒如龙,杀气如风,血色如酒红。
将军我傲气如冲,神色悍如凶。
黄金甲如忠,铁骑剽悍我行如轰”则令气壮如山的剽悍直逼眼前。
当然,方文山的歌词创作有的并不符合常规的语言规律,被人认为违反汉语语言结构,成为语病。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求新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我们母语规则。
这样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欣赏。
参考文献: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啸文:《流行歌词的诗意化写作———方文山歌词研究》,《现代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