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杂记》重点名称重要指数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重点2概括内容要点☆☆☆☆☆重点3鉴赏艺术特色☆☆☆☆☆重点4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重点详解】重点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要点解读】重点实词,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指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向】积累重点实词虚词【例题】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作:作而言曰此疫作也矜:经秋审入矜疑若自矜诩叩:余叩所以以手叩门扉曰易:是疾易传染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质:每质狱词然犹质其首其:其极刑其伤于缚者即:即幸留,留数月乃瘳即夕行步如平常差: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差强人意【答案】作:神情激动;发作矜:怜悯、惋惜;炫耀叩:询问;敲击易:容易;更改质:询问,评判;以……作抵押其:代词,其中;代词,那些即:即使;就在(某时某地)差:等级;程度副词,勉强,尚,略。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和掌握情况。
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对点练习】下列各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旁四室则无之,而系囚常二百馀②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B.①主缚者亦然②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C.①牖其前以通明②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D.①余叩所以②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重点2:概括内容要点【要点解读】“概括内容要点”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一般的记叙文中,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考向】概括内容要点【例题】阅读课文思考,牢狱生存条件之差表现在哪里?狱吏是如何贪赃枉法的?归纳主旨。
【答案】牢狱之中二百多人挤在一排没有窗户的狭小暗室里,吃喝拉撒都在一处,人死后不能及时处理,传染病动辄流行。
狱吏恣意妄为,制作伪章,篡改公文,甚至调换主罪者名单,即使是良吏亦多以脱人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法律之正义公理荡然无存。
囚犯的命运可以说是直接操纵在他们手上。
本文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不当之利),这既是清朝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实质上也是绝大多数黑暗时代罪恶的根源,可以说,文中之“狱”是黑暗时代的缩影,是“利”字之恶的典型。
【解析】这是一道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的题目,要求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
【名师点睛】“分析概括要点”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
题型主要有两种,客观选择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或作者观点态度)理解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也有主观表达题,要求答出能体现作者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的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
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
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重点3:鉴赏艺术特色【要点解读】本文是方苞的代表作品,“杂记”名篇,材料繁富,错综复杂,人物众多,“杂”而有序,散中见整,中心突出。
如用方苞提出的古文“义法”来衡量,繁富的材料就是“义”,即“言之有物”;井然有序的记叙就是“法”,即“言之有序”。
文章记狱中事实,在触目惊心的叙述中,间作冷峻深沉的议论。
【考向】鉴赏桐城派散文艺术特色【例题】从方苞的《狱中杂记》分析论述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特色。
【答案】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
从"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
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
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
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
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
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名师点睛】桐城派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
他继承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言有物,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说文章要有条理跟形式技巧。
他对于文章,要求的是“雅洁”。
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要求语言雅洁,反对俚俗。
【对点练习】对选文写作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清代以姚鼐为宗祖的"桐城派"提倡的"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的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
B.在"义理"(即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令人发指,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
C.在"考据"上,本文内容详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
文章列举了许多由作者目见耳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营人命,等等。
D.在"词章"上,本文借助于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在文字上过分的雕琢、修饰。
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井井有条,环环相接。
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重点4: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要点解读】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
【考向】评价作者观点态度【例题】《狱中杂记》写狱中的黑暗现实,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做了怎样的归结,表现作者怎样的局限性?【答案】方苞通过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把狱吏与狱卒的残酷无情、暴虐成性的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揭露了天子脚下的刑部狱的种种黑幕,揭开了清王朝康熙年间“太平盛世”的遮羞布,并进而让人看到了末代封建王朝腐败黑暗到何等地步。
但作者把造成罪恶的原因归之于“术不可不慎”,没有触及封建社会本质。
作者看不到造成狱中黑暗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是封建制度的腐朽。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要结合课文归纳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站在现实的高度分析作者的局限性。
【名师点睛】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
(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
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
⑷站在历史的高度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对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
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主缚者亦然。
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
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竞成痼疾。
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术乎?”曰:“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
”主梏扑者亦然。
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曰:“无差,谁为多与者?”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通过作者的见闻,运用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例,深入地揭发了封建官吏狱卒狼狈为奸榨取钱财、玩弄法令的情景,使读者认清了封建监狱残酷黑暗的本质。
B.本段写胥吏对待囚徒的宽严,以钱的多寡为据,除了作一般性的叙述外,还录下了与老胥的对话,举出“同逮以木讯者三人”的事例加以证明。
C.“孟子曰:'术不可不慎。
'信夫!”一语,直接表明作者对绞尽脑汁进行敲诈勒索的皂隶的深恶痛绝。
D.文章表现吏之毒与民之苦,吏毒则民苦,而造成二者矛盾的根源是一个“利”字,这既是明代监狱黑暗的根源,又是封建王朝黑暗的根源。
1.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窦.(dòu)穴遐迩.(ěr)老胥.(xū)B.户牖.(yǒu)违.(wéi)背矜.(qín)疑C.骈.(pián)文俾.(bǐ)使大辟.(pì)D.罹.(lí)难绞缢.(yì)日晷.(guǐ)2.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这)疾易传染与饮食之气相薄(迫)B.俾(使)困苦不可忍而轻者、无罪者罹(遭受)其毒C.行刑者先俟(等候)于门外富者就(于是,就)其戚属D.贫亦罄(尽)衣装有郭四者,凡(总共)四杀人3.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天时顺正B.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C.吾辈无生理矣D.唯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馀4.下列加线词语发生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B.贫者则面语之C.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D.夜缒而出,见秦伯5.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言同,(余)于是乎书B.(胥)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C.狱具矣,胥某谓(某姓兄弟)曰D.(某姓兄弟)复请之,吾辈无生理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文各题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①。
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