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典
1、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①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在《字彙》和《正字通》的基础上
编成;
②字头按部首排列,是清代以来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释字体例是先音(反)
后义,还引用古注;
③错误较多,后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中华大字典》:①陆费达、欧阳溥主编,在《康熙字典》基础上整理;
②用部首排列,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字典,,注音采取《集韵》的反切,加注直
音;
4、《辞源》:①陆尔奎、方毅等人;
②用部首排列,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典;
③《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5、《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百
科性内容比《辞源》比率达;
6、《汉语大字典》:①湖北、四川两省合力编纂;
②注重字音、字形的历史演变关系,但是字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了词
义的概括性,加之书成众手,释义不确。

7、《汉语大词典》:①五省联编,上海书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
②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的复音词丰富,单字按部首排列;
8、《说文解字》:①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②先列小篆形体,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9、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0、词义的不同表现在: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人,手,日)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找”古义划,“该”古义完备)
词义有异有同;(“劝”古义鼓励,“给”古义供给)
11、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型:词义范围的不同:词义范围扩大;(菜,“皮”古指兽皮)
词义范围缩小;(“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臭”古义指各种气味)
词义范围转移;(“墳”由指土堆到墳墓,)
12、掌握古义的方法:从字形上分析;从语境上分析;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从成语上分析;
13、辨析古今词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在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
在微殊;
②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③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④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⑤词义异同的系列性问题;
⑥社会发展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14、古代单音节词和现代复音节词的对比:①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与”变成“参与”);
②加上词尾词头(“虎”变成“老虎”);
③利用两个同义词作词素为(“儿”和“子”);
15、最初两个同义词只是并列,没有成为一个整体(证明):①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
固定的形式(险阻隘);
②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饑饉);
16、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节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中
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节词的意义(得失,缓急);
17、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应该认为是复合
词。

18、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连绵字),“忸怩”“惆怅”“须臾”,联绵字中的两个
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这两个词素不能拆成单独的字加以组词。

19、同义词的形成:①新词形成产生同义词;
②词义演變产生同义词;
③由不同方言形成的同义词;
④由特定的社会活动形成的同义词;
20、同义词之间的差别:①理性意义的差别;
②情感色彩的差别;
③语法功能的差别;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21、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①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有某种相似之处。

“斗”
本义为酌酒器,引申为北斗七星;
②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物件或所表达的概念相关联系。

“宗”由祖庙引申为祖宗;
③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危”本义为陡峭、高俊,陡而高
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险;
22、词的本义主要由字形来分析(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五、汉字的构造
23、六书(前四个是造字之法,后两个是用字之法):
①象形(日,月)
②指事(上、下)
③形声(江、河)
④会意(“武”本作从戈从止,用武力止息干戈;“信”从人从言,人以言为贵)
⑤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本是发号的令,后借用为县令的令;“长”本是永远的
长,後借用为县长的长)
⑥转注(当古人从某一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字,朱骏声)
24、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①会意字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从);
②形声字也可以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不过其中一个③象形字不取其意,只取其声(沐,从
水,木声);
25、真正的指事字很少:①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会意字来表示(武,信);
②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形声字来表示(恩,从心因声);
③具体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象形兼指事表示(本,树根之所在处);
26、形声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
26、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组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27、意符:①意符和形声字的假借义和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围(景,影)
③有些意符由于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范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

(彳辵足)
28、意符与部首: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为部
首,但是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

①部首所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计讨)
②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在冓部下没有一个形声字)
五、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9、汉字增多的原因: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产生新字;
②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③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30、古今字: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所谓本字有好多都是后起字;
31、古今字分两类:①甲类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完全相同;
②乙类不等义的,即古字与今字字义不完全相同;
31、异体字:两个字的意义完全相同,读音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32、异体字的几种情况:①会意字和形声字之差(“泪”会意,“淚”形声);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绔,袴);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④变换各成分的位置;(花,芲)
33、三种不是异体字的情况:古音不一样,意义相近;(寘,置)
关系错综复杂;(雕,凋)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通用;(亡,無)
34、繁简字: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35、简化字跟繁体字的关系:①一对一(当,當);
②有些简化字可以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来,有些是本字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舍捨,古今字);
③简化字和繁体字仅词音相同,词义是不相干(后,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