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词类活用问题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用动宾结构表达了现代汉语中递系结构表达的内容。

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五、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六、词类活用的条件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除了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看看与这个词结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词等等,这些就是“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对于靠词形变化表达意义的语言而言,词序对它的约束力并不大。

但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

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

(《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

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

(《战国策·赵策》)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如: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夫鲁,齐晋之唇也。

(《左传·哀公八年》)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3、有“也”句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如: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王,人君也。

(《战国策·齐策四》)4、有“者”、“也”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