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项羽性格性格的复杂性

试析项羽性格性格的复杂性

项羽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使他产生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过分崇尚个人的武力,过于迷信自己的武力,认为凭借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自恃勇武,很少相信别人。史料里没有项羽类似刘邦那样与良臣贤将彻夜纵谈,从容天下事的记录,更找不到项羽求贤若渴,结交新知的文字。一面关爱士兵,一面有防范重臣,种种儿女之态和小家子气,使项羽断裂智能外围的同时也殃及了人际关系。想要打赢一场需有智力投入符合人心向背的战争,单凭豪横蛮勇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祈求。离心离德的人际组合,聂服而不是仰服的君臣关系,使项羽的理想追求与残酷现实严重脱节。项羽手下本拥有一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文臣武将,但项羽的刚愎自用,使其在关键时刻不能接受谋臣的计谋,陈平,英布,韩信原本都是项羽的部下,但由于始终得不到重用,一个个离开他而投奔了刘邦,成了刘邦手下有名的谋臣和大将。包括谋略过人,始终忠于他的范增。鸿门宴上“数目项王,举所配玉佩以示之者三”,项王却默默不应。司马迁批评项羽:“自恃功伐,奋其机智而不师古,为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之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可谓一语中的,深刻之至。
战场上的项羽威猛豪壮,所向无敌,日常军旅生活中却又恭敬慈爱,重情重义,爱惜人才,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分明是个血肉丰满,心肠细腻的性情中人。是一个令人可爱又可恨,可惜又可叹,熟悉又陌生的立体人物。陈平说:“项羽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3】(《史记·陈丞相世家》)。高起,王陵说:“项羽仁而爱人。”【4】(《史记·高祖本纪》)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5】(《史记·淮阴侯列传》)鸿门宴上,项羽本来可以轻而易举的除掉野心家刘邦,但当时受刘邦所利用的项伯却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为了显示自己重义,项羽没有理会范增的再三暗示,以不忍之心轻纵了敌手,给自己留下了后患。在垓下突围至乌江时,又为了一个义字,项羽不肯过江卷土重来,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将自己的头颅送给追杀自己的故人吕马童,让他的这位故人拿着自己的头颅去到刘邦那里领赏封侯,这些都显示出项羽重情重义的侠义精神。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巨鹿之战,项羽沉着镇定,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逢乱世,相机而起,勇冠三军,叱咤风云,引兵北上,逐鹿中原,问鼎咸阳,烈士封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在短短的七个春秋了,他从起兵到独裁天下,最后到兵败自刎,英雄气概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以惮籍矣。”然而后来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人们无法忘记他,是因为项羽复杂矛盾的性格和极富传奇色彩的命运。通过《项羽本纪》我们来具体透析一下项羽性格的特点。
一.志向远大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情与勇气。他不愿读书,觉得“足以记名姓”。也不愿学“一人敌”的剑术,而提出要学“万人敌”的兵法。《史记项羽本纪》载:“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具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2】梁以此奇籍。籍身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情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后来项羽和其叔父举事从者云集。他和项梁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一路过关斩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根本性胜利。但在推翻秦王朝后项羽显得目光短浅,被动愚钝。他攻陷咸阳后“杀义帝,烧宫室,屠咸阳,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归”【4】失尽民心。他不在“四塞”“阻咸阳”的关中称王,而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谁知之者?”【2】咸阳烟火未灭项羽便开始了分封诸侯,分封开了历史的倒车,他必然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分封诸侯,使全国又恢复到春秋战国时代互为攻伐的状态,狼烟又起,烽火连连。另外,项羽所分封的诸侯,还没来得及都到封地,田荣就以齐反,陈余自赵反,彭越反梁地,臧荣也擅杀韩王而自立。田荣和陈余还公开指责他“为天下宰不平”。分封的结果,激化了各派势力的矛盾,为自己树敌招怨,致使很多谋士良臣倒向刘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失去了战略要地,经济上失去了大后方,失去了对全局的控制,使刘邦获得了从容积蓄力量的时间与空间。被逼陔下,项羽反复强调地还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正是项羽内心迷茫无奈的体现,他只知道天亡我,不知道天为何使他灭亡,他不知道战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目光短浅,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摘 要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一个历史人物。这一形象之所以为后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丰富和复杂性,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俱却盲目自信;从英雄气概来看,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政治短视;从儿女情怀来看,项羽虽然重情重情义却过于儿女情长。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三.残暴凶狠
每每攻城拔地后,对于投降士卒,项羽往往残害坑杀。如秦二世元年“项羽别攻襄城,襄成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2】巨鹿之战后,秦将张邯曾率领二十万人投降,项羽竟一夜间“坑击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2】入关后,他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归”。不仅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也引起了天下百姓的怨恨和反抗,逐渐失去了民心。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有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蒸说者”。【2】
项羽还十分爱惜人才,鸿门宴上,樊哙未经允许闯入帐来,项羽非但不指责,因见其“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而赞之曰:“壮士”赏识英豪都到了不分敌我的地步,当樊哙义正词严当面申诉项羽,言之其所作为乃“亡秦之续耳”,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半天只说出一个字“坐”。项羽对公理心折忠实厚道的性格跃然纸上。
四.性格强悍,自大虚荣。
二.
项羽凭借非凡的体魄和才气,加上项代“世代为楚将的威望”,二十四岁起兵会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阳”,“斩李由”,“杀宋义”,“诸将皆聂服,莫敢枝捂”。巨鹿和彭城两战是他辉煌的顶峰。巨鹿之战,锁定了大秦帝国的败局,建立了他的赫赫声威与崇高地位。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大将风范和将帅神威。对此,明代凌约言在《史记评林》中议论道:“羽杀会稽守则一府聂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聂服,‘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项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12]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仅以五万士卒,留三日之口粮,以一往无前之势,大破秦军精锐四十万,令天下为之震惊;彭城之战,他只率三万人,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打得丢盔弃甲,令世人为之侧目。东城快战中,处在数千汉军重重包围中,项羽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但他临危不惧,愈战愈勇,汉军奈何不了他。“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避易数里”。【2】项羽在包围圈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斩杀敌人的将军都尉,又轻松率领部下突围而去。此场面出神入化地显示出项羽的豪气,胆略和神勇。
勇猛无敌的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无比的勇力和智慧给一切阻挡者以催枯拉朽的打击。但一涉及政治问题,就缺乏运筹帷幄的政治战略目光。例如,在灭秦之后,他放弃关中四塞之地而东归偏僻穷困的彭城,使自己在军事上失去了战略要地,经济上失去了大后方,失去了对全局的控制。在鸿门宴上,项羽看不见刘邦的政治野心又不听范增的再三忠告,终因项伯的从中调停,刘邦的卑辞“谢罪”,而取消了进攻的计划,反而热情招待起刘邦来。当他带兵进入咸阳后,不像刘邦那样采取种种政治手段争取民心,只图一时之快,就不假思索的“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掠其货宝妇女而东归”。这显示了他目光短浅的贵族本土观念。项羽的勇武使他在波涛汹涌的反秦浪潮中,如出水蛟龙,叱咤风云,而他的目光短浅,则使他泥融雪消,不可避免的走向悲剧的结局。
项羽自大虚荣的缺点也很严重,攻秦时,秦主力是被项羽击败的,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这使得项羽自矜攻伐的骄傲心里更为膨胀。再相遇佣兵四十万进驻新丰鸿门,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形势下,只有十万兵员的刘邦“欲王关中”的阴谋被告发,项羽“大怒”,下令“旦日靠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里项羽的“大怒”,不是性格暴躁使然,而是因为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在他看来他是天下唯一的,无与伦比的盖世英雄和将军。眼看一场战争势难免了,却被刘邦的主动前来卑辞“谢罪”所化解。刘邦谦和的口气,使项羽感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大虚荣之心得到满足,因而怒气全消,和盘托出告密人曹无伤,并设宴招待刘邦以示善意和解之意。宴会上刘邦的不辞而别是礼节上的不周,但因为张良代刘邦转献白玉一双,刘邦再次让他满足了自尊虚荣之心,他便不再追究。就是末声,仍然放不下自达虚荣的架子。项羽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是一个就算拼命也要护住面子的人。项羽的乌江自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面子的考虑:“即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对于要强的项羽来说:怜悯即是伤害。因此他宁愿用一死来挽回面子,这样他心里才好过些。固然项羽是高贵,只是他作为贵族子弟与生俱来的“胎毒”。项羽也是极其高傲的,他从不相信自己会失败,失败了也只是怪时运不好(时不兮雅不逝),不是自己的错。这恰恰是他要失败的根子。世界上哪有从来不失败的人,又哪有永胜的英雄!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能不断反省自己,团结别人的人。正是由于项羽的这种高傲,许多贫贱无行却有才干的人,都跑到“招降纳叛,藏污纳垢”的刘邦那里去了。结果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项羽则变成了“孤家寡人”。
项羽的脾气暴躁易怒,但他也勇于担当,关爱百姓士兵,关心国家社稷。这在他作为上将军宋义率楚军主力北上救赵时,就能充体现出来。宋义率领楚军行至安阳,滞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国的军队围困在巨鹿,我们很快引兵度过河去,我们楚国的军队攻击秦军外围,赵国做内应,肯定能大破秦军。而宋义却认为,应先观秦赵相斗,然后,趁两者疲惫不堪的时候再下手。当时天寒下雨,士兵又冷又饿,宋义却为送儿子去齐国而饮酒高会,于是项羽大怒道:“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见无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兵,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于是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既其帐中斩宋义头,急引兵渡河救赵”。【2】《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这一段史实就充分体现了项羽刚毅果决,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英雄本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