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6高一上·蚌埠期中) 如果当今的美国和法国总统穿越时空隧道让他们回到1875年,他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 . 掌握行政权
B . 是军队最高统帅
C . 是国家元首
D . 由民选产生,向议会负责
2. (2分)(2017·湖南模拟) 1689年,詹姆士二世积极谋求爱尔兰天主教力量的支持。
1690年,威廉三世率领35000名荷兰蓝卫兵—法国胡格勒信徒—英国新教联军登陆爱尔兰,击败詹姆士二世的21000名爱尔兰—法国联军,詹姆士二世再次流亡到法国。
这场战争()
A . 捍卫了英国的立宪政体
B . 实质上只是一场宗教战争
C . 阻止英国君主制的复辟
D . 是近代欧洲首次国际战争
3. (2分)下列哪一举措使美国宪法长期保持活力,使之成为“ 活的宪法” ()
A . 参加制宪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 . 宪法吸收了人类历史优秀成果
C . 麦迪逊具有丰富的知识
D . 具有正当的修宪程序
4. (2分) (2017高一·清流月考) 最先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是:()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俄国
5. (2分)(2019·济南模拟) 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
这反映了清政府()
A . 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 . 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 . 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 . 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6. (2分) (2020高二下·枣强月考) 三国“干涉还辽”,让李鸿章构思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计划。
1896年6 月3日,李鸿章在莫斯科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
后来他对来访的黄遵宪不无得意地说:“20年无事,总可得也!”这反映了()
A . 清政府达到了“联合沙俄、制衡日本”的目的
B . 对外思想由“师夷长技以制夷”向“以夷制夷”转变
C .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和对西方侵略的认识水平
D . 李鸿章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维护国家利益的外交智慧
7. (2分) (2020高三上·柳州模拟) 有学者总结甲午战争中国存在七误:一误于战前对朝鲜问题始终犹豫不决;二误于日军侵朝时无备战决心;三误于平壤战役的用人不当;四误于国境线上的仓促布防;五误于大连旅顺迅速陷落;六误于北洋舰队困守威海;七误于不敢坚持长期抗敌。
这学者旨在()
A . 指出结束专制政体的必要性
B . 强调改革是重振国威的关键
C . 强调清政府腐朽是战败主因
D . 突出中国军备远远落后日本
8. (2分) (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中) 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 具有空想性
B . 革命任务不明确
C . 目标不清晰
D . 指导思想不科学
9. (2分) (2018高一上·浙江月考) 1919年10月,李大钊撰文指出:“五四运动系排斥‘大亚细亚主义’,即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
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
”该文旨在()
A . 宣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义
B . 揭示五四运动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C . 说明五四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 . 强调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特点
10. (2分) (2017高二下·灵山期末)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中写道:“二月革命的胜利是在彼得格勒决定的,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外省以及前线,基本上是平静地、和平地接受了2月底3月初彼得格勒的事变。
外省的二月革命被称为‘电报革命’,这一说法反映了地方上二月革命的实际过程。
”“电报革命”的出现集中说明()
A . 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彼得格勒
B . 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
C . 俄国社会反对进行暴力革命
D . 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11. (2分)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 .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B .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C .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认识不足
D .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2. (2分)《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
”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 . 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 . 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 . 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 . 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方式基本一致
二、材料分析题 (共2题;共15分)
13. (5分) (2017高二下·眉山期末) 材料有人曾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東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啊,一个民族要想日子过的好一点,就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勇于创新,方能推动本民族的进步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莫不证明了这点。
如隋唐,统治者借政权新立实行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中国走向繁盛;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世界上的例子也不少。
古代雅典,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繁荣;16世纪后,长期处在欧洲文明老少边穷地区的英国,抓住机遇,进行改革,一跃成为世界残国。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历史机遇与制度创新”的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4. (10分) (2018高一下·长丰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处处屯仓,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处处屯仓,仍赐食封,大夫以上各有差。
降以布帛,赐官人百姓有差。
又曰,大夫,所使治民也。
能尽其治,则民赖之。
故重其禄,所以为民也。
……
材料二:初造户籍,计账,班田收授之法。
凡五十户为里,每里置长一人,掌按检户口,课殖农桑,禁察非违,催驱赋役。
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随便量置。
凡田长三十步、广而二十步为段,十段为町。
段租稻两束两把,
町租稻二十二束。
……
(1)归纳材料中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之间的关系。
(2)分析这些措施对日本历史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
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二、材料分析题 (共2题;共15分)答案:13-1、
考点:
解析:
答案:14-1、
答案:14-2、
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