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区域的经济联系

1.4区域的经济联系

教学难点
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媒体
投影、图片、资料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个案设计
依案导学
通过提问学生你知道APEC吗?引出当今世界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加快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省区: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
地形:穿过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过长江,最终送到上海市。
(三)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呵呵北京、天津等地区。
北线: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二)西气东输
活动:
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西气东输线路图,讲解同学请其他学生找出西气东输主体线路经过的省区和地形。
(教师补充)
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地区:
1改善能源结构,缓解铁路运输压力
②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③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对西部地区:
①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继续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引导启发
1、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欧洲联盟、欧盟自由贸易协定、欧洲经济区、东亚经济论坛、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本课内容的设置让我们在了解了区域差异后能够想到办法有效发挥各区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和谐发展和进步。由此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写下伏笔,使师生的教学更顺利的在编书者的引导下走进下一个章节。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说明某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迁移能力;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活动:
请同学们看书P25总结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活动:
请同学们回家上网收集资料,了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线路、具体措施。
(请学生结合课件讲解。)
(教师以幻灯片形式给出总结)
活动:
小组讨论,南水北调工程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呢?采取的措施可以有哪些呢?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南东送使东部工业区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2.我国南水北调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问题
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发展航运
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3.下列因素中,修建“西气东输”主干线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呼和浩特市第十四中学教案
课程名称:第四节区域的经济联系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学时:2课时
课标标准及其解读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例)和产业转移(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等三个方面,揭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辩证认识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
三、产业转移
活动:
请同学们看书总结:我国产业转移的几种形式,及其原因。并运用前面的方法,讨论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以幻灯片形式给出答案)
课堂练习与教学调控
1、西电东送可以缓解我国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有利影响: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止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问题:
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中线工程: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1、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资源跨区域调配产生的影响,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能够辩证的看待产业发展给区域带来的双面影响。
教学重点
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2、分析某区域经济联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知识的认识和迁移能力;
3、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经济全球化
主要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例如:跨国公司、国际贸易
活动:
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请同学们看书阅读部分回答。并举例。
(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答案并予以讲解)
精讲点拨
A. 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资源状况
D.人口密度
4.在东亚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先承接的产业是()
A.飞机设计制造
B.芯片生产
C.纺织与普通服装制造业
D.生物制药
5.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
A.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B.发达国家想在全球推广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C.赚取更高的经济利润
③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三)西电东送
活动:
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出西电东送的线路图。讲解同学介绍西电东送的三条线路。并讲解下西电东送的重要意义。
(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师讲解并给出方法。)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和不利;对自然环境和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都有影响。
资源调配: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
等级:
签字:时间:
中线: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
南线:将贵州、云南、广西沿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
意义:西电东送工程将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我国产业转移的方式:
(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因为当地出现环境、资源等问题,并寻求高利润(低成本)而迁移。
西线工程: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明朗
采取对策:国家提出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了全面的治污规划。规划中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二)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铺设管线到上海,全程4167千米。西气东输工程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学生看书回答:
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东、西部地区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学生课下收集材料后回答:
(一)南水北调
1、线路: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并连接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经隧洞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到烟台、威海。
2、迁出地: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环境污染减少,环境质量提高;
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劳动力从第二产业移向第三产业国民经济收入提高。
区域经济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D.使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6. “二战”以后,纺织和电视机、照相机的装配等工业,首先在日本迅速发展,后又转向新加坡、韩国等地,其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条件便利
B.接近科技发达的地区
C.利用当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D.利用当地良好的工业基础
学习小结
请同学么自己结合所学内容,总结本节的知识体系。
本节主要以我国为例介绍了区域经济联系具体方式。分别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重点介绍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些主要工程。以及我国产业转移的几种形式和影响。目的是以此为例,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反思




1.4区域经济联系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联系的具体表现:
一、东、西部经济合作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2、西气东输
3、西电东送
4、北煤南运
三、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2、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
3、广东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






共案:
个案:
3、应用实际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