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评课稿《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六年级第十一册的内容, 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以判断出是用乘法或除法进行解答,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因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用方程解决有关稍复杂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听了李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用活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李老师把教材上出现的情景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胆灵活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新旧链接,注重兴趣的激发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答,要会用方程解答,必须要能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那么李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让学生复习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为知识的迁移做好了铺垫,再把题目进行改动变化。

在画图分析的过程中抓住数量关系相同,只是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发生了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如果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意义的构建,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时,李老师出示情景图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基础上,再引导进行交流、验证。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李老师能否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1、难点没有突破,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还分不清用乘法还是用方程来解答,导致许多同学出错,能否再想想其它的办法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时间掌握不好,由于前面用的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少了一点,另外,学生的练习题量也少了一点。

3、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当学生的回答或解答出现了错误,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肯定,而学生很在乎老师的评价,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些。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后反思1、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引入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要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分数基本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和解答方法,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分析方法与前面相似,学生已具备分析能力,因此教学中学生尝试解决,交流思路,在互动中明确思路,掌握方法,体会成功,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学数学有用。

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生命动力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得以充分的发挥。

3、本节课在讲解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也采取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量说,采用了多形式的说,通过说,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过程,轻松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存在问题设计中过于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授课中有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的生硬。

把思考、发现、创新的时间和过程多给予学生——这也是我今后教学应努力的方向《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是小学十一册中的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更好到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因而在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转化,使学生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通过迁移、类推、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及解题规律。

一、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在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以往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效率并不高,是因为大多数时间我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自己省心、学生省力,往往避重就轻,草草带过,舍不得把时间用在过程中,总是急不可待,直奔知识的技能目标,究其根由,在于教师的课堂行为,我缺乏必要的耐心。

或者把学生本来已经理解的地方,仍做不必要的分析;或者把学生当作学者,对本来不可理解的,仍做深入的、细碎的剖析,这样就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因此在今年整体的教学中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本节课上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引入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

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

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发展。

二、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在收获的同时,也有遗憾。

新课程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优化,如果没有充分的多样化,优化是一句空话,所谓优化的方法,更多的是老师的一种灌输而已。

这节课,对此我并没有进行很好地把握,过分地强调了学生能够正确地解题却忘记了让学生对两种算法进行比较,有的学生也就是在套用例题的格式,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在未来的几节课中,一定要加强简单与复杂、乘法与除法的混合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公开课优质课听课稿反思这次有幸听了张老师的《解决问题》一课,反思如下: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在本节课课中,张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所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比如例题中的团体队形问题、练习中的晨跑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等,学习材料充满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学生根据这些材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且在数学与生活实际问题之间筑起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2、多样化的解决策略。

在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张老师始终让学生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多种方法的寻找中,加强学生的说理能力,让学生说说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3、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的练习即跑步问题、家庭中的垃圾问题、照片问题、春游问题由浅入深,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灵活性、多变性。

学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如最后的春游问题,让学生在寻找哪一种方法更省钱的过程中,寻找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策略。

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4、注意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

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讨,最后再小组合作解决。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别人交流的能力。

特别是最后一个旅游问题,学生一开始没有想到买团体票,他们觉得没有到50人,就不能买团体票,通过小组讨论,他们觉得可以加两个老师,最后又想到可以多买两张票来凑足50个人。

在小组合作中,他们的思维更开阔了,数学应用能力也更强了。

1、把握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促进意义建构。

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习内容进行在“再解读、再认识、再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才是真知灼见。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基础上的。

因此,紧扣已掌握的分数乘法应用来组织教学显得比较重要。

具体分三个层次。

1、从分数乘法应用题引入,让学生说解题思路,突出分析方法,为教学例1铺好路子。

2、引导学生验算例1,通过验算后的交流让学生认识到按分数乘法应用题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来验证。

3、加强对比。

在分析解答后,和复习题比较解题方法上的异同点。

沟通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相互之间内在联系,认识解题方法的不同。

此外,由于分数除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都存在着“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同的仅是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因此教材强化用列方程的方法解,这样做就能利用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统一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但事实上,总有些思路宽,解法求简的学生是很不赞成用方程解的,他们认为麻烦,完全可以直奔主题——用算术方法解。

在课堂上我没有把他们强拉过来,我顺势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呢?”,其中一位同学说:“根据‘果树的总棵树×2/5=桃树的棵树’,就可以知道‘桃树的棵树÷2/5=果树的总棵树’”,紧接着再问:“你觉得和刚才用方程解的思路有什么相同之处?”,经过交流,学生认识到用算术方法也要先想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对应数量),再根据除法的意义把这个数量关系式转化为“桃树的棵树÷2/5=果树的总棵树”,只不过是反过来想罢了。

在此基础上追问:“你认为按怎样的思路去想要简便些呢?那么你认为用方程解还是用算术方法解好?”这样通过加深学生对分数乘除法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把学生的思路迁移到用方程解的思路上,以便于与初中数学接轨。

2、密切关注学生的“插嘴”,发掘思维潜能,让意外迸发精彩。

在一些喜好“叛逆”的学生近乎偏执地要用除法来解答这道题而进行的一场争辩、交流之后,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有同学插嘴:“还可以有别的方法的!”,原来他是这么做的:360÷2×5。

我一边让这位学生说解题思路,一边引导其他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这种解题思路:360÷2表示桃树每份有的棵树,所得的商再乘5就表示总棵树,这不是“归一法”的思路吗?,稍了解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儿童都希望通过自己分析、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能到师生的认可,那么其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