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梁家煤矿地质报告

梁家煤矿地质报告

第一章地质报告一,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梁家煤矿是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建成投产的现代化海滨矿井,设计年产煤炭1800千吨,一九九七年达到设计生产能力。

根据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矿井地质规程》(试行)和《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的有关要求,梁家煤矿组织进行本次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的修编工作,资料截止时间为二OOO年十二月。

梁家井田位于黄县煤田的西北部,龙口市境内。

井田范围由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矿通字(2000)130号文批复复,由1~41号矿界坐标点顺序圈定。

西至龙口渤海海岸,北以1~10号矿界坐标点与北皂煤矿相邻,东北以10~17号矿界坐标点与桑园井田分界,东至20号勘探线,南以F13、F14、F40、F43、F59断层及煤2-800m底板等高线垂切为界,井田面积:•东西长约9~9.5km,南北宽约3~6.1km,面积约48km2。

井口座标见表1-2-1。

井口座标表单位:m 表1-2-1烟(台)潍(坊)公路横贯井田中部,西南至潍坊167km,东至烟台114.5km,分别与胶济铁路、蓝烟铁路相接,可通达全国各地,井田西端为龙口港,龙口至大连117海里、龙口至天津150海里,水陆交通尚属便利。

二、井田地形、地貌特征和水系井田内为山前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0~+27m,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高,地形的自然坡度一般为千分之三左右,区内有城镇、村庄、果园、农田等。

井田内水系不甚发育,主要河流有中村河、恒河。

中村河自东南向西北注入渤海,•全长45km,汇水面积120km2,区内流经长度6km,河床宽100~150m,属季节性河流,与第四系潜水有水力联系。

三,生产建设概况,1982年12月由济南煤矿设计研究院完成梁家煤矿初步设计,•1983年1月煤炭部以(83)煤基字第90号文批准,1983年12月破土开工。

1992年11月28日建成投产。

设计年生产能力1800千吨,•设计服务年限88.8年。

1997年达到设计年生产能力。

开拓方式为立井单水平开拓,主、副井分设,主采煤层为煤2和煤4,现生产水平为-450m水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陷落法,开采方式为综采。

1979年10月,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第四勘探队提交的《梁家井田精查地质勘探报告》,经山东省煤炭工业局批准的煤层总储量为439476千吨,其中:能利用储量为389912千吨,暂不能利用储量为49564千吨;油页岩总储量176648千吨,其中:能利用储量为157133千吨,能利用储量中工业储量68026千吨,远景储量89107千吨,暂难利用储量19515千吨(不包括海岱详查区)。

截止2000年末,矿井剩余煤层总储量为309423千吨,其中:能利用储量为244058千吨,暂不能利用储量为65365千吨;油页岩总储量132027千吨,其中:能利用储量为113858千吨,能利用储量中工业储量63394千吨,远景储量50464千吨,暂难利用储量18169千吨。

(一)地形测量该区由山东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物探测量队1978年底完成外业调绘,采用1954 年北京座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高斯3°带,中央子午线120°,地形等高线间距1m,采用国际分幅,精度符合要求,能满足地质勘探用图的需要。

(二)钻孔测量测绘资料由省测绘局和省地质局测绘队提供,梁家井田测区计有国家Ⅱ等点一个,Ⅲ等点两个,其余为5”小三角点和天津航运局海港测量队及煤矿所建立控制点。

平面座标采用1954年北京座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钻孔及水文点测量主要以省测绘局的控制成果为依据,采用T2和蔡司010型经纬仪施测,钻孔测量以两个或三个已知点的前方交会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高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交会所得座标对于最近控制点的位置误差一般不超过0.5m,最大不超过1.0m,个别钻孔及水文点采用视距法测定,故位置误差可能大于1.0m,•高程不符值一般不超过0.3m,由于海洋控制点精度不够,连测结果部分误差较大。

四,矿井地质黄县煤田位于鲁东地块,胶北隆起的北西缘,为中、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

煤盆地的形成受黄县~大辛店断层及玲珑~蓬莱两组基底断裂控制,梁家井田处于煤田的西北部,为下第三系隐伏煤田,第三系地层角度不整合于下伏老地层之上,被较厚的第四系所覆盖。

第一节地层一、第四系(Q),区内第四系由黄褐色砂质粘土及细、中、粗砂等组成,中夹2~7层含砂层,单层厚度0.33~17.0m。

第四系一般厚度为35~65m,井田内由北向南逐渐加厚,其厚度变化与下伏第三系各层、段的厚度变化一致,在烟潍公路以北厚度一般小于50m,以南大于50m,到井田南部边缘逐渐至65m左右,但在井田北边缘草泊断裂带及其以北地区急剧增厚,其沉积厚度与新构造运动有关。

二、下第三系(Eh)黄县煤田下第三系煤层总厚达1600m,梁家井田钻孔揭露厚度已达1095m,由上而下可分为三个组:煤系上覆岩层最大残留厚度在760m以上;煤系厚度由190~260m;煤系下伏岩层厚度大于94m。

第三系地层总厚及其各组、段及层段厚度均是由北向南逐渐加厚,但主要含煤段煤上2至煤3层段厚度最为稳定,一般均在70m左右。

各组段地层厚度如下:(一)上部非含煤组:最大残留厚度大于760m。

不含煤层,据其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为三个段:1.紫红色砂岩段:井田深部大吕家,王格庄至仲家集一线,最大残留厚度大于100m,上部为紫红、黄褐色、浅灰色细砂岩,夹薄~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

下部为紫红色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泥岩、粘土岩,粘土岩中局部含砾石。

2.杂色粉砂岩泥岩段:主要分布在井田中部,厚度由230~390m,平均270m。

上部为浅灰、灰绿、棕黄色等杂色泥岩为主夹有钙质泥岩、粉砂岩及粘土岩。

据孢粉分析结果,其时代与沙河街组二段相当。

3.钙质泥岩段:主要为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中夹薄层泥岩厚度由210~290m,平均厚度230m。

钙质泥岩纯者具参差状及贝壳状断口,含星点状黄铁矿。

下部夹薄层泥岩及粉砂岩,由北向南增厚,至仲家集,王格庄一带最厚达290余米。

自上而下含四层泥岩为煤系上覆地层测井的辅助标志层。

第四层泥岩之下,均为灰绿色钙质泥岩,厚100m左右,全煤田较为稳定,为重要标志层之一,其上部含有南星介,下部含似球金星介,扁螺及袋螺等化石,其层位与沙三段至沙四段相当。

(二)中部含煤组:主要由泥岩、砂岩、泥灰岩、泥岩泥灰岩互层、含油泥岩、煤层和油页岩等组成,厚度由180~280m,平均厚度216m左右,根据其沉积特征、岩相旋迥分上、下两段阐述如下:(1)上部含煤段:上自煤上3下至煤3油3,主要由泥岩夹泥灰岩互层、泥灰岩、煤、含油泥岩、油页岩、砂岩组成,一般厚度124.11m,南、北厚度变化不明显,为井田内下第三系厚度最稳定的层段之一。

上部泥灰岩中含拟近球形金星介、山东螺。

煤上2至煤上1层段富含五图真星介、潍县湖花介、拟金星介、山东螺等化石。

中部煤1顶、底板油页岩富含五图真星介、潍县湖花介、一号湖花介、湖花介、扁卷螺、瓣鳃类及鱼、龟等化石。

下部煤2顶底板粉砂岩中含五图真星介、拟金星介、金星介及腹足类、鱼等化石。

(2)下部含煤段:上自煤3、油3之下,下至煤4、油4之下,主要由砂岩、泥岩、煤层、油页岩组成,厚度由65~130余米、平均厚度92.21m。

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厚,煤4上层位不稳定,大部分相变为炭质泥岩。

油页岩及含油泥岩中含五图真星介及腹足类等化石。

(三)下部非含煤组:井田内钻孔揭露最大厚度94m,但据该区之北,柳海(雁口井田)L11号孔煤4之下近600m仍为第三系地层,不含煤层未见化石遗迹。

上部为灰绿色、暗紫色粉砂岩夹粗砂岩及泥岩,含砾石。

下部杂色含砾砂岩夹泥岩及粘土岩。

第二节含煤地层梁家井田的含煤地层为下第三系地层,共含煤上2、煤上1、煤1、煤2、煤3、煤4等六层煤。

含煤层段平均厚度为216m左右。

根据其沉积特征、岩相旋迥分为上、下两段:1、上部含煤段:上自煤上3下至煤3油3,一般厚度124.11m。

根据沉积特征、岩相旋迥分为上下两个层段:(1)煤上3~煤上1层段:一般厚度由70~90余米,平均厚度71.72m,为灰、灰绿色钙质泥岩、泥岩、泥灰岩,中夹煤上1局部可采煤层,该层段中部泥灰岩(夹薄层钙质泥岩),厚10~32m,平均16.36m,呈灰白色~浅灰色,致密、坚硬、比重大,是井田内主要的标志层。

煤上3仅井田东部15-3、18-1、N57三孔见此层,大部分区域相变为炭质泥岩。

煤上2、煤上1结构较复杂,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分层,煤分层局部相变为泥岩,一般含夹石2~3层,夹石及顶底板一般为泥岩。

煤上3、煤上2、煤上1其层位较稳定,可做为地层对比的辅助标志层。

本层段具有浅~深水湖相为主夹泥炭沼泽相及复水泥炭沼泽相沉积的特征。

(2)煤上1至煤3油3层段:厚度为45~55m,平均厚度为52.39m,为区内主要含煤段,其岩石特征为深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含油泥岩,下部为灰白色、灰色细砂岩。

油页岩含油率高,水平层理发育,富含化石,为本井田稳定可靠的标志层。

煤1结构简单,仅H3、20-1二钻孔含一层夹石,煤层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煤2结构简单,夹石一般1~3层,层位稳定,西北厚,东南薄,厚度变化较大;煤3油3结构简单,局部可采,西南、东南薄至相变为炭质泥岩。

煤1、煤2、煤3油3为本井田的主要标志层,该层段为浅湖相及泥炭沼泽相沉积。

2、下部含煤段:上自煤3油3之下,下至煤4油4之下,厚度由65~130余米,平均厚度92.21m。

根据其沉积特征、岩相旋迥可分为上、下两段:(1)煤3油3至煤4上层段:厚度40~89m,平均60.26m,本层段西北薄、东南厚,厚度变化大。

岩性以灰白色、灰色粗砂岩、砂岩、粉砂岩夹粘土岩,呈互层状。

砂岩疏松,含砾石,分选和磨园度较差,或为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多为泥质胶结,厚度变化大,层理不显。

,偶见黑色泥岩薄层。

在煤3油3以下的灰白色粗砂岩之下十余米左右为杂色粘土岩,夹紫红色、褐色砂岩,层位稳定,一般厚达十余米,为煤3之下的辅助标志层。

根据其沉积特征,本层段为洪积~冲积河床相为主的沉积。

(2)煤4上至煤4油4层段:厚度由25~55m,平均厚度31.95m,一般厚30m左右。

煤4上与煤4间多为深灰色粘土岩、细砂岩,砂岩中含菱铁矿结核石和硅质胶结的砂岩结核石。

煤4结构复杂,稳定性差,厚度变化大,西北部薄,东南厚,最厚达57m。

油4结构简单,夹石1-2层,西部厚,东部薄,井田内均有分布,是含煤段底部重要的标志根据其沉积特征为浅湖相泥炭沼泽相沉积第三节构造一、区域地质构造黄县煤田南为黄县~大辛店大断裂,东为北林院~洼沟断层,西邻郯庐断裂带,为中生代形成、新生代继承和发展的断陷盆地。

盆地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受新华夏系和区域东西向断裂控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