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某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某某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XX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修编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XX煤矿隶属于XX煤矿集团XX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7月,1966年10月投产,其前身为XX矿务局XX煤矿。

依据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件“关于2005年省属煤炭集团及地方国有煤炭企业部分生产矿井生产能力核定的批复”,XX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50万t/a。

自建矿以来,XX煤矿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能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地质工作者在以往煤田地质勘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井下地质情况,为开拓、掘进、回采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是今后矿井生产的重要依据。

由于地质资料具有分散性,地质认识具有阶段性,所以,全面收集、适时整理和分析地质资料,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矿井地质报告是生产矿井地质工作的全面总结,是保证煤矿正常生产,制订矿井发展规划,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地质依据。

按照《矿井地质规程》和《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的要求,矿井地质报告一般每8~10年修改一次,并报省煤炭厅(局、公司)批准。

XX煤矿原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于1992年,经过十几年矿井生产又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在地质构造和矿井储量等方面,与原地质报告均有相当大的变化。

随着煤矿深部开采地质环境的变化,对矿井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原矿井地质报告已不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

所以,必须修改原有的各种基本图件和文字结论,进行井田地质的重新评价。

2006年9月,XX煤矿委托XX理工大学修编矿井地质报告,双方签订了修编合同并明确了技术要求。

本次报告修编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综合分析矿井地质特征,包括井田内煤系地层的发育特点、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厚度及变化、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等;二是估算和核实矿井储量,掌握储量动态,为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提供依据。

本次报告修编的主要依据包括:(1)《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山西省煤炭工业局,2003。

(2)《矿井地质规程》(试行)。

煤炭工业部,1984。

(3)《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

煤炭工业部,1984。

(4)《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国土资源部,2002。

(5)《XX矿井地质报告》。

XX矿务局地测处,1992。

(6)《XX矿区XX扩大勘探区地质报告书》。

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XX矿务局,1979。

(7)《山西XX矿务局刘家梁矿防治奥灰水专门水文地质勘探报告》。

XX矿务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1992。

编者在客观评价XX井田勘探报告和原矿井地质报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矿井开采过程中积累的全部地质资料,结合现代煤田地质学理论,采用计算机制图技术,修编完成了《XX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第二节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一、井田位置与范围XX井田位于山西宁武煤田东北部,地处原平市XX镇XX村,行政区划属原平市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112°21′16″~112°25′13″,北纬38°49′52″~38°53′01″。

该井田北、北东部与刘家梁井田毗邻,北西、西部以7~10号井田边界拐点连线为界,南、南东部以二沟河及煤层自然露头线为界。

井田走向长2.1~5.65km,倾斜宽3.25~4.1km,面积17.0386km2。

2003年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换发了XX煤矿采矿许可证(证号:1400000340068),批准开采2、3、5号煤层,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见表1-1。

2003年3月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核发了XX煤矿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G040704003G1),有效期限为2003年3月11日~2008年1月31日。

XX煤矿共有5个井筒,分别是:主立井、副立井、主平硐、回风斜井和302回风井,井口坐标见表1-2。

续表1-1 XX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续表1-1 XX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续表1-1 XX井田边界拐点坐标表表1-2 XX煤矿井口坐标一览表二、交通条件XX煤矿位于原平市西北方向38 km,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该矿距北同蒲铁路XX站3.9km,XX~石豹沟铁路专用线及公路从井田中部穿过,经由XX镇向北通往宁武县、XX市,向南直达原平市、XX市。

XX井田内部及周边村镇间有简易公路相通(图1-1)。

图1-1 XX煤矿交通位置图第三节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XX井田位于管涔山与云中山的交汇处,属于中山区。

地势为两个单面山构成的不对称“V”形谷,西北侧向阳坡陡、山高谷深,东南侧背阳坡缓。

地表多为黄土覆盖,植被稀少,树枝状冲沟发育,地形较为复杂。

区内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火烧梁,标高+1785m,最低点位于井田中部玉林河河床,标高+1300m,相对高差485m。

二、水文本井田位于滹沱河水系下马圈泉域,主要河流为横穿井田中部的玉林河。

玉林河发源于宁武县白崖河以西变质岩山区,上游河水由太古界片麻岩裂隙泉水汇集而成,自西南流向东北,多年平均流量400~600m3/h,流域面积399.8km2。

上游流经寒武奥陶系灰岩地段,河水渗漏,至本井田处平时多呈干涸状态,雨季山洪暴发时水量较大,属季节性河流。

玉林河全长35.2km,井田内流长4.6km,河床最宽处75m,最窄处15m,至XX镇东南侧与后口河汇合,统称阳武河。

井田内还有宽滩河、炭窑沟河、二沟河等季节性支流。

三、气象本井田地处山西高原中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早凉多晴,冬季寒冷少雪。

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

根据原平市气象站提供的近20年气象资料,本井田年平均气温8.4℃,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9.7℃;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23℃左右。

年最大降水量760mm,最小降水量162mm,平均降水量470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左右。

年平均蒸发量为1940mm,约为降水量的4倍。

本区冬春季以西北风居多,夏秋季以东南风为主,风速一般在2m/s左右,最大风速18m/s。

霜冻期从10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全年无霜期150~170天,最大冻土深度1.5m。

四、地震XX矿区所在的原平市属强地震区。

原平市最早的地震记载始于宋代,在过去两千多年中,共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十余次。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XX煤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四节生产建设概况XX煤矿于1958年由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设计,同年7月建井,1962年12月国民经济调整时停建。

1964年4月复建,1966年10月投产,矿井设计能力为60万t/a,1975年达到设计能力。

1980年煤炭部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70万t/a。

XX煤矿从1976年开始至1983年先后进行了技术改造、老矿挖潜等工程设计。

1983年10月煤炭部同意本矿列为改扩建项目,并以(83)煤生开字第253号文批准了XX矿务局设计处编制的《XX矿井重点技术改造工程方案设计》,煤炭部批文明确该矿改扩建为150万t/a,净增能力90万t。

由西安煤矿设计院进行改扩建初步设计,1989年度国家计委正式列项拨款建设,1993年建成投产。

根据山西省煤炭工业局文件(晋煤规发[2005]256号)《关于2005年省属煤炭集团公司及地方国有煤炭企业部分生产矿井生产能力核定的批复》,XX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50万t/a。

矿井采用立井、斜井、平硐混合开拓方式,现开采水平标高+1010m,主要开采2号、3号和5号煤层。

现有2个生产采区(511区和221扩区),1个准备采区(521扩区),开采2号和5号煤层。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主要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全垮落法管理顶板。

在矿井提升方面,主井提升系统用于提升原煤,提升方式为井塔式立井双箕斗提升;副井提升系统用于提升物料和升降人员,提升方式为井塔式立井双罐笼提升。

在运输方面,在1010m水平设副井底车场及1010轨道运输大巷,承担矸石、材料设备运输任务;设强力胶带运输机巷输送煤炭。

在矿井通风方面,采用分区式通风方式,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

在矿井供电方面,由XX煤电有限责任公司自备电厂6KV母线和忻州供电分公司XX变电站6KV母线,采用架线方式供地面配电室。

在矿井排水方面,各采区工作面的涌水自流或经防爆水泵排至1010大巷水沟内,然后流至主、副水仓,再由主排水泵集中排至地面。

XX煤矿无配套的选煤厂,产品主要为1/3焦煤,是优质动力煤和炼焦配煤,主要销往京津唐地区。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一节以往生产矿井地质报告及勘探工作简况一、地质勘查工作简况早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地质学家王竹泉先生即对XX矿区进行过地质调查,并在《山西煤矿志》中做了初步论述。

1937~1940年,侵华日军对XX矿区煤炭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和掠夺性开采,1942年,日本北支那株式会社调查局在本区勘测并编绘了《宁武煤田XX镇旁近地质调查报告》和1/10000地形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根据建设需要,在XX矿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勘探工作。

1956年8月至1957年10月由原华北煤田地质勘探局143队完成了XX井田精查任务,提交了“山西省宁武煤田XX矿区XX~长梁沟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经全国储委1958年3月27日第154号决议书批准表内地质储量17294.9万t。

以相邻点水平距1000m内圈定A级储量4507.5万t,1000~2000m内圈定B级储量5215.3万t,超过2000m 圈定C级储量7572.1万t,表外储量D级137.2万t。

本次精查以一类井田采取勘探线方法勘探,机动钻机钻进,在走向长3.2km、倾斜宽2.3km、面积8km2的范围内布置三条勘探线(Ⅳ、Ⅴ、Ⅵ),勘探线距850×700m,施工15个钻孔,钻探进尺4097.36m,其中水文孔2个,进尺814.3m。

该精查报告为XX煤矿初期生产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矿井生产下山水平的延伸及改扩建需要,解决原精查时圈定高级储量网距大、精度低、储量不落实、地质构造变化形态控制差等问题,山西矿业学院教改小分队于1974年完成了XX井田1/2000地质填图15km2。

1976~1980年,XX矿务局钻探队在本井田进行了生产补充勘探,采用勘探线法布置钻孔32个,总进尺10881.2m,1984年提交了《XX井田补充勘探报告》。

1976~1979年,山西省煤田地质勘探三队完成了XX井田扩大区勘探任务,1979年7月提交《XX矿区XX扩大勘探区地质报告书》,1979年9月经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第7904号决议书批准。

本次勘探在走向长4.2km,倾斜宽2.1km,面积9km2的范围内布置钻孔22个,总进尺9615.5m,其中4个不取芯孔进尺1879.29m,平均2.5孔/km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