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的召开(1997年)
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的是(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城镇
D.大中城市
2.位于广东省境内的经济特区,不包括(
1.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由土地公有制变为私人所有制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形势和社会面貌
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79年4月,邓小 平同志与当时的广 东省委书记习仲勋 同志谈话。他说: “· · · · · · · 在你们广东 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特区。过去陕 甘宁边区就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们 自己搞,要杀出一 条血路来。”
刹(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 —— 凤阳花鼓词 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看了“生死文书”后,你有何感想?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农业大国; ▲旧体制抑制农民生产积极性 (2)措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作用: ▲农民生产积极性 ▲改变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会考标准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
作用 b/c
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b/b
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会考标准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b/d
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 路线
1978年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
政治 路线
材料一:1949年我国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项目 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工业
商业 批发 零售
63%
67% 83%
私有制经 济占主体
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 济占绝对 95. 8% 4.2% 商业总产值 主导 思考:(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我国所有制经济 成分有何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 化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三大改造的完成
浦东的成就
外贸出口: 1993年12亿
2002年136亿
国内生产总值: 1990年60亿 地方财政收入: 1993年5.53亿
2002年1251亿
2002年95亿
历史的回音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 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1.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春)
2.中共十四大的召开(1992年)


沿 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济 开 放 区
沿 海 开 放 城 市
经 济 特 区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深圳 厦门
浦东
汕 头
深 圳 今 昔
1981年的深南中路 如今的深南中路
深圳夜景
珠海渔女 珠海市容
汕头市容
厦门夜景 厦门白鹭洲广场
三亚夜景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 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时的讲话)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端: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2)内容: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难点释疑
工业总产值 100% 0
材料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工业总产值 公有制经济 100% 私有制经济 0
商业总产值
95. 8%
4.2%
材料三:1989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的地位
项目 工业总值 商业零售额 公有制经济 61.7% 72.4% 个体经济 34.8% 18.6% 私有制经济 3.5% 9%
(2)对照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我国所有制经济又有什么变化? 公有制为主体, 单一公有制经济 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体制的改革
A、深圳
)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3.下列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 市——经济特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 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 城市——内地
温州今昔
上世纪 80年代初,大货车可以开进 温州大桥 人民路,人流、车流拥挤不堪。
温州火车站 1989年,位于人民中路的新中国电影 院电影散场,那时的观众可比现在多。
现在人民的新景象
中国只用一代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其
他国家用了几代人才取得的成就。
——世界银行评价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组织 路线 经济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年12月)
改革开放决策对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 新局面有何突出的历史意义? 伟大转折 揭开序幕 光辉标志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凤阳地多不打粮, 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 不见新娘进凤阳。 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