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方言中几个俗语词的源流
作者:孟雪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3年第06期
内容摘要: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处中原腹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方言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人民口头俗语词。
本文通过对这些丰富的俗语词资料进行比照分析,对其中的一些俗语词义项的源流加以考证,从而明了方言中俗语词的研究对我们更全面认识词汇发展史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商丘方言俗语词源流
关于俗语词的概念,郭在贻先生认为:“(俗语词)指古代文献中所记录的古代口语词和方言词之类。
”黄征先生认为:“汉语俗语词是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口语中的新产生的词语和虽早已有之但意义已有变化的词语。
”徐时仪先生认为:“以现代语言学的通常看法而论,俗语词就是古白话系统中的白话词,也就是口语词。
”因此俗语词就是历史上某个时间段人们相沿习用的口语词,它往往不像雅言一样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而是以零星散落的方式存现于各种典籍古书中或者仅存于人们的口头中。
俗语词的这种存在特点就为材料的收集和相关的研究增加了很多困难。
即便如此,俗语词研究仍然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古籍整理”,正如郭在贻先生所说:“俗语词的研究应该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否则便不能认识汉语词汇的全貌。
”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是豫东的一个重要城市,曾经是先商和商人的发源地。
历史上曾有较长一段时间是以河南方言作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而商丘方言作为河南方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语言历史的发展演变中保留了大量的俗语词。
下面就考释几个典型的商丘方言俗语词,追溯其源头,考察其流变,从而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一.别
商丘方言中的“别”字与普通话中“别”表示“离别,阻止他人做某事”等常用义的用法相差很大,读音也不相同,商丘人习惯于读为去声“biè”,常见于以下语境中:
(1)他就是个别脾气,你不用理他。
(2)你这个别筋,非得和他吵什么?
可以看出,在这里“别”作“执拗、不顺”等义讲,应为形容词。
据《汉语大字典》:“别”是“彆”的简化字。
《说文·弓部》:“彆,弓戾也。
”段玉裁注:“弓戾者,谓弓很戾不调。
”《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
”汉郑玄笺:“弭,弓反末彆者。
”陆德明释文:“彆,《埤蒼》云:弓末反戾也。
”
由此可见,“别”表示“执拗、不顺”的含义,始自其“弓戾”之原义,后来经过引申,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从而延伸出此意。
明叶宪祖《素梅玉蟾》第一折:“多劳费心,只是我姐姐太彆些。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我的儿,你爹死了,我只看得你一个,你何苦凡事与我彆强!”所以,至明清时,“别”已经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之中,并且在商丘方言中一直保留至今。
二.停
“停”这个词在商丘话中它的表达重点并不像普通话中那样在于其“停止、不动”等常见义项,而是多出现在下列环境中:
(3)等你们两家商量停了再说吧。
(4)“唉,这两个孩子,不就一个馍嘛,再分不停啦。
”
显然,在这里很难将其解释为“停止”等义,而应是“平均”、“调和”之意。
这种用法的较早用例见于汉代,其本字作“亭”,大概源于秦汉时每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的行政制度。
亭与亭之间距离相等,因此“亭”具有了“平均”之义。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决河亭水,放之海。
”张守节正义:“亭,平也。
”《淮南子·原道》:“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
”高诱注:“亭,平也。
”《汉书·张汤传》:“平亭疑法。
”由此可见,“亭”有“均平”、“调和”之义。
唐宋以后则写作“停”,如孟元老《东京梦华绿》卷四《食店》:“面与肉市相停,谤之合羹。
又有单羹,乃半个也。
”“相停”就是“相均”、“相等”的含义。
又如《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才亡三日早安排,送向荒郊看道。
送回来,男女闹,为分财不停怀懊恼。
”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凡移五十余刻,立冬、立春之景方停。
”明陶宗仪《辍耕录·写山水诀》:“矾法:春秋胶矾停,夏日矾多胶少,冬天磐多腥少。
”其中的“停”字都有“平均”、“均等”之义。
由此可见,“停”作为“均等”义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这个义项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存在于某些方言中而非普通话中。
三.雇觅
“雇”是“出钱叫人替自己做事”的含义,“觅”是“寻找、求索”的意思。
“雇觅”一词是同义连文,表示“花钱寻找(帮忙办事的人)”的意思。
在商丘方言中雇人就是“雇觅人力”,此种用法在近代汉语中很常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雇觅人力》:“凡雇觅人力,干当人、酒食作匠之类,各有行老供雇。
觅女使即有引至牙人。
”《醒世姻缘传》第四回:“好大姐,好妹妹,你进去看看,你要叫不醒他,待我自家进去请他;再不然,我雇觅四个人连床抬了他去。
”在现在的商丘方言中请人帮忙并给予报酬称为“(雇)觅人”,请人帮忙不给报酬称为“请人”。
如:
(5)觅个人一天得好几百,还不胜请人给你干干哩?
(6)你去门口觅个小工,咱赶紧干。
“雇觅”最初的对象是人,后来随着历史演变,“雇觅”的对象也包括车、船等物和牛马等动物。
如张岱《陶庵梦忆》:“见士女倾城而出,比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岩。
楼船画舫至鱼蠡小艇,雇觅一空。
”清代小说《野叟曝言》:“鸾吹、素娥俱知又李热肠,不敢妄留,都说道:…去是该速去的;只是今日断来不及,一面收拾行李,雇觅牲口,明日早行便了。
‟”清·昭连《啸亭杂录》:“前所需兵粮,系雇觅夫马设站滚运,拨兵护送,此次进剿,不若裹带为便。
”在现在商丘方言中雇觅的对象亦是如此。
如:
(7)“甭愁了,一会儿我去觅个车,一车都拉走了。
”
(8)你去别家雇觅个驴,我得磨点儿面粉的。
四.美
“美”在商丘方言中很少作“美丽、漂亮”讲,在表达这两个意思时,河南人爱说“好看”。
“美”却往往表示其他含义,如“心里美着哩”“看他美类”,下面我们就例句分析:
(9)前天我就听说他们要出社,出社才美哩!
(10)开地的时候他们不回来,等打好了天下,一到家就有地种,怪美。
这里,“美”充当了形容词“好”“得意”“舒服、美满”等义项。
考其源流,最早的用例应见于《易·坤》:“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后经人们口口相传,才发展为汉魏以来俗语词。
苏轼的《纵笔》中写道:“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清代刘光第《河南夜发》:“美睡答行役,严装嗟已苛。
”《高玉宝》第六章:“让你美吧,总有一天,我会狠狠地收拾你的。
”这些语句中对“美”的用与商丘话“美”的用法有着相似之处。
五.承许
《施公案(三)》中:“前经县令严刑问讯,小生受刑不过,只得承许。
今蒙大人亲提前来,若蒙明镜高悬,为小生雪此冤枉,则小生得庆。
”在这里“承许”即“答应,应承”的含义。
相似的用法在清代小说中也有,如《狄公案》:“白鹤林劫夺之后众人分散,不料地方缉捕,为班快擒获,解入京都,承许敬宗开活,以及在太行山聚义的话,说了一遍。
”《汉语大词典》失收该词条。
在今天商丘方言中仍然还有这种说法,意义也与此相同。
如:
(11)“我不说。
你放心,只要能说下媳妇,斗死都不说。
可你承许我的,你可得兑现。
”
(12)“他承许哩可好,说给我买个电脑哩,到根儿我要用的时候去要了,又说不给了,你说气不气人?”
以上这些用例在商丘方言里随处可见。
在语言古今的继承中,商丘特殊的地理位置保证了它能保留更多的近古汉语的原貌。
而这些丰富的语言资料,我们应该对其重视,这无论是对探索词汇历时变化的轨迹,还是对深入学习汉语无疑都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卢甲文.商丘方言资料[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王云璐、方一新.中古汉语词汇例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3]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5]马国强.中原古代汉语词汇考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6]郝如意.商丘方言中俗语词源流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3).
孟雪,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