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公开课
商人
贫民
鲁 晋
曾参
子路
无区域
子贡 颜回 高才
狄夷
颜回很好学 宰予很懒惰
我们现在有没 有完全做到有教 无类了?
无智愚
曾参
孔子收学生有教无类,但又说“唯上知与下愚 不移”,似乎充满了矛盾,对此你如何理解? 你认为哪些人是“下愚”? 孔子教些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孔子主要教会学生什么吗? 文、行、忠、信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说?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你喜欢像孔子一样的老师吗?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 问。”
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 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 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 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 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 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 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 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 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 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 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 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 个极大的缺陷。
宰予有没有触动和思考呢?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 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 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 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 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 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 (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 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 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 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 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 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 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给我一些薄 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
补充资料
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 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 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 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 (王先谦《庄子集解》)。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 “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 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 冶长坐过牢(《公冶长》)。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 移。” 唯:副词,通“惟” 独、 只有
知:通“智”; 上知: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移:改变
补充资料:清朝时有个故事:
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 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 “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 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 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 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 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 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 统计过。
关于教育的对象 种类、
类别
•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 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 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 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 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 你作何评价?
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 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 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 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 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 贵族森严的等级。
【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 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 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 此你作何理解?
【明确】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 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 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 语· 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 子 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 “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 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 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 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潘富恩. 孔子思想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9,8.)
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 善自我的需要
关于教育内容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 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 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 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 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 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 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 弃他们。”
不愿接受教育的人,固 执己见,不思进取的人。
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 教育,请大家对孔子 的教学内容做点评价。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 。 教育是一个心灵互相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灌注。 你认为“则不复也”有什么好处?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 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为什么要诲人不倦?
性相近,习相远也。 从这一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
人的成败取决于后天的努力。
人当自强不息。
有教无类
shù xiū 一束干肉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也。 你如何理解“无类”?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 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 名曰“束修”。
无贵贱
无品行
贵族
南宫 子贡 颜回 楚
司马牛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何现实意义?
• 【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 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 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 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 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 “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 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 的。 •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 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 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 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今天我们的政 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 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 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 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诲 人 不 倦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贡的话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 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的第一问为什么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呢?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未若贫而好乐,富而好礼者。
前者是自卑的体现,后者是傲慢的表露。无论自卑还是傲慢都是错 误的,因为有一个比较的心在作怪。处处比较,做不到直心真心, 不能做一个平凡真实的人。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 “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 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 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 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 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 《论语集解》) •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 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 《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 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 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 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同一பைடு நூலகம்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 因材施教 野哉,由也 若由也,不得其死也。
同一个问题,子路问孔子时,孔子怎么说?冉有问这个问题时,孔子 又是怎么说的呢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 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无言也是教学的方法吗?无言有什么好处? 无言以教,学生自己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有帮助。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 使之闻之。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 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