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略读课文《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和语文园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
《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途。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的奇思妙想”,学生可根据了解到的科技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各种奇思妙想。
“我的发现”提供了4条被商家随意篡改的成语广告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滥用成语的不良现象,树立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
“日积月累”是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告诫激励学生大胆发现、积极探索、勇敢创新,才能创造奇迹。
“宽带网”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成就,体会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设计思路: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做好与第三学段的衔接,如: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能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拓展,形成了“2﹢2﹢X”的单元阅读体系。
通过对“2﹢2﹢X”的单元阅读内容的教与学,提高独立阅读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创新意识,全面提高。
“2”是指把比较有代表性的《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作为精读课文。
“2”是指其余两篇《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作为略读课文。
“X”指拓展《主题学习丛书》上的相关篇目,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在学习方式上,精读课文的学习,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掌握阅读本组课文的基本方法,为阅读后两篇课文做好铺垫;略读课文主要是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师指导为辅,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拓展阅读主要是学生自由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的有关内容。
这样把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分为五大模块:一、预习达标(2课时)。
二、精读引领(3课时)。
三、自读提高(2课时)。
四、拓展阅读(3课时)。
五、积累练习(5课时)。
积累练习模块主要以课本的习作与练习内容为主,辅以单元的知识巩固练习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展示等。
单元学习目标:1.掌握本组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力求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5.能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快捷。
6.根据了解到的有关科技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对21世纪科技发展的各种奇思妙想。
7.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
单元教学时间:本组教材可用13至15课时。
精读课文3课时,略读课文2至3课时,拓展阅读课3至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单元教学流程:第一模块:预习达标预习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预习目标:1.认识本单元的 25个生字,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初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能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快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流程:一、以“神奇的科学”为话题,导入本单元学习师: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陆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科学技术的神奇与威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组的学习,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
二、自主预习环节教师根据本单元内容与要求设计预习卡,学生进行自主预习。
如果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把预习前置,放在课前,课堂上直接进入达标评价环节。
预习流程:导读,激发学习兴趣——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认识生字生词,书写生字生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叙述顺序——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单元预习卡三、预习达标环节:1.小组预习达标检查:四人小组内,小组长根据预习卡,采用多种形式逐一对字词和课文朗读过关检查并做好记录和评价。
课文内容的概括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此环节只作交流不做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读课文。
3.小组长汇报小组过关情况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教师抽查预习情况教师抽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根据抽查情况作出评价。
重点指导预习中的字词、朗读的问题。
梳理全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在自主预习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过关环节中,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同时运用学生自评、他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达到更好的预习效果。
)5、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导读: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文中是怎样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的呢?(请每一组的2号接读的课文)“凶猛的恐龙”“轻盈地飞翔”似乎毫不相关,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
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每一组的4号接读的课文)未来的住宅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一下位于日本东京的一座电脑住宅。
(请每一组的1号接读的课文)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飞船里不仅载着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同时,还载着一批特殊的乘客,会是谁呢?(请每一组的3号接读的课文)(设计意图:谈话导入轻松自然,既能了解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文的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模块精读引领学习内容:《呼风唤雨的世纪》《飞向蓝天的恐龙》整体感知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浏览课文,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
初步感受科技的神奇力量。
2.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4.朗读质疑,提出难以理解或觉得有价值的问题。
二、认识字词,书写字词1.边读课文边认读生字。
2.读字组词。
3.理解词语。
“依赖”“洞察”“原子核”“因特网”“呼风唤雨”“程控电话”“归根到底”“形态各异”“欣喜若狂”“轻灵”“敏捷”“五彩斑斓”“身体轻盈”“凌空翱翔”“天之骄子”等。
三、交流解疑1.先小组内讨论解决,再全班交流讨论。
2.解疑时,结合课文插图、资料袋以及自己理解谈感受。
四、研读感悟两篇课文都介绍了哪些神奇的科技成果,采用边读边汇报的方法,找出描写奇妙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体会体会,并交流体会。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飞向蓝天的恐龙》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设计意图:在班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地针对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感情朗读。
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科技的神奇。
)第一课时《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世纪,请带着你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1、回顾学生的疑问,指导解决。
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么20世纪的成就,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⑴诗句的本意。
⑵用短暂的“一夜”形容一个世纪的原因。
⑶你能对这“一夜”的“黑暗”,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做出具体描述吗?⑷“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文中指什么?⑸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中“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得更好一些吗?⑹你能用朗读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界呼风唤雨实现愿望(设计意图):给教师释疑,孩子们必定兴趣盎然。
在老师步步紧逼地疑问中,学生争锋相对地进行辨析。
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主动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仅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很自然地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四、充分准备,应对科学老师挑战。
1、如科学老师到阵,则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可以引经据典,举例子作对比,甚至运用设问句等方法,结合所查资料,推选代表和科学老师PK。
2、如果科学老师未到阵,则将小组代表们的发言用录音机录下,课后和科学老师交锋。
(设计意图):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同上课、讨论,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大量信息,储备越多,学生的积极性越浓,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感受就越多,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课堂发言时学生的语言才会更真切更鲜活。
第二课时《飞向蓝天的恐龙》学习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恐龙的课文,我们一起写“恐”这个字。
“恐”是生字,上面是一个“巩”,下面是一个心字底,当你看到心字底时,你想到了什么?(很恐怖、很害怕、可怕的恐龙等等)“心字底”表示这个字常常和心情有关系。
随机板书:恐龙。
大家了解恐龙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2-3人)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恐龙(2种)的图片,想看吗?——认识它吗?大声叫出它的名字(霸王龙、马门溪龙)。